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3-02-1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王子玮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3360

   摘 要:“双减”政策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强化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学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解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初中数学知识点的增多和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的养成,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在终身学习中受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强化学生阅读材料、动手操作和分析材料等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知识,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教师的逐步示范分析下也能够理解,但是,有的学生遇到题干比较长或者与生活情境联系较多的题目时,就很难准确地从题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导致不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迁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独立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数学阅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动力
   数学阅读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结合每章的学习内容,适当地选择相关的数学阅读资料,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读,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学生来谈阅读后的感悟。例如,学习“走进数学世界”一章时,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学生能够跟随数学家的学术研究成长过程或者研究数学问题的历程,去理解数学家对数学学科的执着情感和不畏艰辛的努力付出,逐步懂得数学学习中难免有困难;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并不神秘,每个人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学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发展史中的小故事。例如,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是我国宝贵的数学遗产,其中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开启了中国数学发展中圆周率研究的新纪元;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进行数字计算,根据实际经验创造出了珠算盘、九九口诀等简单、易学、实用的计算方法。通过对这些有趣的、易懂的数学小故事的阅读,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开阔思维,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这有助于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数学阅读与语文阅读又有不同之处。在数学阅读中,学生通过阅读要学会准确地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转化成数学语言,通过数学思维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能学会乘方、幂、底数、指数这些概念,但对乘方运算的结果很难有直观的认识。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这一困惑,教师提出问题:运用乘方得到的数字能有多大?举个例子,大家来感受一下:(1)102和210分别是多少,哪个大?(2)312有多大?312有多大?这些难度不大,又比较直观的问题,能通过学习乘方运算,加深学生对数与数量、数的运算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生产生活实际和情境中的数与数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阅读是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整式”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达成理解概念,并且运用概念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把概念中的文字表述转化成数学语言:学生首先从概念中找出关键词,然后通过书写练习,就能总结出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为了提升学生通过阅读数学概念、从中获得信息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判断一些代数式是不是单项式、说出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练习题,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练习,从而对单项式有进一步认识,然后在单项式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和判断多项式的项和次数。对整式进行加减运算的前提是准确找出同类项,在学习同类项时,基于对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同类项的概念,找到关键词,提取判断同类项的信息,准确找出同类项。教师强调判断的依据是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学生能初步体会在阅读中把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再从中找到有效信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阅读还体现在数学学习方法上,教师在课堂上导课时引入一些创意小故事,比如,鲁班因为被小茅草割破了手指发明了锯子,飞机、潜水艇和雷达的制造都利用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等,这些源于类比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也会经常使用到。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加深认识。例如,教学“整式的加减”时,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体会和感悟类比的学习方法。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学习整式的加减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能够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同样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提升空间思维能力,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时,这一章内容的基础是学生熟悉基本的平面图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图形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导课时设计“七巧板”的构图游戏,让学生先动手拼图。“七巧板”由三种图形组成,其中有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学生可以拼出人物、动物、桥梁、高楼、房子等多种有趣的图案,教师让学生通过联想为自己的作品命名并进行展示。学生在对作品的再次观察和思考中,就会拓展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感受图形由静到动的变化。这样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中的点与点、点与线、线与线的关系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学生单纯地记知识点,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分析、思考逐步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一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预习对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会有一些认识。有些学生就会着重用记忆的方法去判断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哪些,这样可能限制学生对空间图形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学生实践活动。第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展开图形操作和记录表面展开图。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的学生把正方体六个面编号,,有的学生把正方体相对的面涂了相同的颜色。每个小组剪两个纸盒,剪开后,分别得到并记录了不同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得到的展开图不止一种,有的展开图中间一行是四个正方形连在一起,有的展开图中间一行是三个正方形连在一起,教师启发学生观察、讨论,思考这些表面展开图有什么规律。经过多次比较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正方形的平面展开图有四种类型,用数字表示为141型、132型、122型和33型。第二次实践活动:根据第一次实践学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学生设计两种正方体的展开图,然后折叠起来看是否能成为正方体,组织学生互相检测是否能从平面图中判断出哪些面是立体图中相对的面,并进行折叠验证。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及时观察学生遇到的问题,共性问题集体解决,个别问题单独点拨,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展开正方体、观察展开的平面图形、再折叠出立体图形的学习过程,深化对图形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转变过程的动态理解,强化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而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正方体的思维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凭借已经具有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容易达成,同时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