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五育并举”的课堂教学重构

2023-02-1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贾美霞 折瑞莲 刘艳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674

   摘  要:“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活动,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转变。从教学的发生机制来看,“五育并举”的课堂教学面临三方面的现实困境:“五育”教育取舍明显,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五育”教育成为纸上谈兵,实操性活动屈指可数;“五育”教育出发点严重移位,落脚点错位畸形发展。通过深化“五育并举”价值认知,重构教学实践路径,使课堂教学温度与深度并存。教育回归生活,呈现生活万象,教育形式丰富,多彩多样。
   关键词:“五育并举”;课堂教学重构;策略
   “五育并举”是指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外显于行,,内植于心,内化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本素养。基于“五育并举”的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通互融,将知识转化为成人成事的经验沉淀,实现以学致思、以思成事、以事成人,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真正参与者、社会活动的践行者。
   一、“五育”缺位的课堂教与学
   学校课堂是实现“五育并举”的主阵地。聚焦学科整体育人功能,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推进全面育人的“课堂革命”向纵深发展与延伸。“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实中“五育”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和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主体不分、主次不清,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一)“五育”取舍明显,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育人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学生智育的发展,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方面,采用加课补课、强化训练、套题演练等方式千方百计来提高学生分数。但对音乐、美术、劳动教育、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则认为这些都是常识性学科,可有可无,致使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核心素養教学工作形式化、流程化。部分教师虽然组织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社团活动、垃圾捡拾等活动,但这类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图片资料,应付上级检查;另一方面活动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深度,根本无法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目的。其次,“五育”组织形式表面化。“五育”要想从根本上浸润学生心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学与做的实践中才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将系统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行为习惯。由于大多数教师组织的活动缺乏挑战性、亲和力和吸引力,作秀成分浓郁,因此根本无法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最后,“五育”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部分学校围绕“五育”制订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操作性。有的教师照搬照抄名校“五育”校编教材和实施方案,与所在学校学生的知识承载能力和认知范围不符,致使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违背了教育初心。因此,教师应依据本地区区域特点和学情,选编符合学生实际的项目开展“五育”,确保教育活动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五育”成为纸上谈兵,实操性活动屈指可数
   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淳朴善良心性的形成都依赖于一定数量“五育”活动的开展。要想让行为渐变为习惯,就必须借助常态化的“五育”开展活动。根据调查与实例分析,大多数学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教育软硬件配备不到位。“五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场域、资金、师资等,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仅借助空洞的理论夸夸其谈,所选的案例又违背学生生活和实际年龄。这种用语言传授理论,用话语诠释案例的形式,既艰涩难懂,又缺乏生机与活力,漠视了学生的地位,缺乏亲身体验的愉悦,所以依托说教式开展“五育”根本无法使学生融入活动,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其次,“五育”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增加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开支。在学校经费捉襟见肘的背景下,学校千方百计减少和压缩开支,说教式“五育”理论既经济实惠,又不违背教育政策,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的指向性束缚“五育”的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师考核排名,中高考核算以“三均率”为依据,学校为了完成相应的考核任务,千方百计地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的时间、资金、物力投入,并将最优秀的教师安排到毕业班,这种管理模式必将影响“五育”的全面落实。可见,在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重眼前轻长远、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实践,致使“五育”实践被轻视。
   (三)“五育”出发点严重移位,落脚点错位畸形发展
   首先,“五育”开展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与健康成长,各项活动组织与开展必须能有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推以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核心素养深度形成。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校“五育”的开展走了形、变了味,与“五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受到家长的质疑、公众的批评。如将“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异端化。劳动教育提出的初衷是通过劳动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同时利用实践活动,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最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领悟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亲历实践劳动过程,养成善于思考与观察的良好习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充分利用劳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劳动之愉悦,感受劳动之艰辛和收获之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最终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深植学生心灵深处,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但实际劳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将劳动教育作为惩罚犯错或行为失范学生的一种方式,学生犯错之后惩罚其劳动,这样就扭曲了劳动教育的本意,在学生内心从小就滋生了劳动就是惩罚错误者的一种手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逃避劳动、漠视劳动,尤其是对体力劳动者滋生鄙视的思想,这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将“五育”低俗化、戏剧化和娱乐化。无论国家顶层设计还是教育行政部门,都将“五育”放在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来实施,但基层部分教师和家长认知短浅,认为“五育”是学生放松、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

相关文章:
  • 1 “双高计划”引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创
  • 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庭院设计与营造课程资源构建与
  • 3 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研究
  • 5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
  • 6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
  • 7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智慧教务管理研究
  • 8 浅析高校教务系统建设过程及管理建议
  • 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10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