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玉亭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608
摘 要:目前教育领域实施了新的教育政策,在初中教学中开始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力求学生在接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不断培育综合素质。但在组织教育中,
初中生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立足学生实际表现探寻解决对策。通过对我国
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可以改变目前缺乏劳动教育的现状,允许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劳动工作,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生活中。
关键词:初中生;劳动教育;问题;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处于薄弱环节,教学时间较短,导致有些学生不知道劳动教育的存在,尤其缺乏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导致劳动教育只是虚设,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近些年,随着新教育政策的施行,劳动教育开始受到学校、社会和家长的重视。要想真正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还需要从各方面共同努力,让学生在校园和生活中去体会劳动,更懂得该如何珍惜劳动成果。
一、劳动教育概念界定
(一)推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经调查发现,初中生的年龄基本上是在12~16岁左右,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转变期,学生在该阶段形成的行为意识容易对今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初中时期应加强劳动教育,通过传播劳动观念使学生珍惜自己的物质财富,对他人的劳动成果心存感激,希望学生可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自己的价值,在劳动中寻求生命的真谛。
(二)学校劳动教育
在新政策中,明确指出学校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通过设计具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力求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中,明白所得皆不易,从而在之后能有效规范个人言行,提高教育落实效果。要想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在中小学必须进行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在学校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规律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除了有一些实际的活动外,也要学习关于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以“劳”“育”为核心,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在劳动教育日益受关注的今天,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仍然有“力不从心”之感。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学校的劳动课都变成了一门纯理论的教学,这让学生难以接受。日常课程中,很少有与劳工教育有关的活动,学生缺乏参加劳动教育的机会。部分中学的劳动课时间很短,也没有被列入考核的范畴,大部分学校依然需要学生完成主要课程,这就造成了在劳动课堂上,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不感兴趣,却在忙着做功课。同时,劳动教育的资源匮乏反映出了相关的师资队伍的匮乏,在大多中学劳动课中,大部分的教师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他们没有经过正式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为学生所接受,导致这个科目丧失了特点,使学生无法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因为学校對此不够重视,不会购进大批的实物材料来进行劳工教育,如手工课所需的剪纸,在园艺课程中所需的花盆、种子等,唯一进行的劳工教育就是扫帚之类的清洁用品了,这也制约着人们工作方式的多元化。
(二)社会各界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十分注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被引进,一些学校和家长固有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冲击。我国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下,学校开设了与劳动有关的相关课程,但事实上,许多的劳动课会被其他课占用。除学校外,家长的思想也需要转变,大多数家长认为,周末的时候,孩子要做功课、上补习班,劳作纯属徒劳,只顾自己孩子的学业,这种教育很容易让孩子的价值观发生偏差,没有劳动教育,就会很难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
(三)家庭中劳动教育观念薄弱
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把学业做好,甚至当孩子试图主动做家务时,家长也会竭尽全力地制止。在一份针对家长的问卷中发现,“你会替你的子女做家务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会替他们的子女做家务,可见大多数家庭缺乏劳动教育,许多基本的家务活,如洗衣服、叠被子等,都是由家长来做,这就造成了许多上了中学的孩子因为住在寄宿学校里,加上封闭的管理方式,无法很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这对他们的发展非常不利。除家务活外,在家庭劳动教育中,部分家长存在教育思想不正确的情况,如果孩子在家里出现言行不规范的问题时,则会通过家庭劳动的方式惩罚孩子,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从内心对劳动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在之后的生活中不会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另外,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会通过劳动批评的方式教育学生,这样会误导学生,导致学生对劳动产生错误认知。
三、影响初中生劳动观念形成的因素
(一)传统劳动观对初中生劳动观的影响
影响初中生劳动观念的因素,除了环境、教育、学生等外在原因外,传统劳动观也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原因。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体力劳动较为蔑视,这也必然会对初中生的劳动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大多数上层阶级对劳动存在认知缺陷,在内心对劳动活动存有较大偏见,其中这种思想中有很强的阶级意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对古代士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体力活不屑一顾,所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大多都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负面劳动观”,使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处在两个极端的矛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读书求名”“轻体力劳动”等思想,在数千年前就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价值与劳动意识。直到今天,它的影响依然存在。由于对体力劳动的蔑视,使初中生对劳动目标的认识受到了影响,一些学生以为读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在生活中不愿意主动劳动,对劳动产生错误认识。同时,它还会对初中生的劳动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是由于轻蔑体力活,使他们对从事体力劳动和从事智力劳动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尽管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觉得,环卫工人和科学家是同样的荣耀,可是他们不愿意当一个平凡的工人,特别是不想干体力活。因此,传统的劳动观客观反映了初中生对劳动的目的、劳动主体的认识,这就限制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