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巧妙融合策略探析

2023-02-1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刘彩霞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3557

   摘 要:高中地理课本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单纯地进行文章的介绍,一方面,乏味的照本宣科会使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对很多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和掌握。同时,伴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一种新形式。所以,探析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文明;实践途径
   生态文明强调敬畏大自然,以维护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人与整个社会关系的平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加强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高中地理的特点和核心素质与生态文明的理念非常一致,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着重要的优势。
   一、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体现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出现诸多影响人类生存的因素后,人们为了追求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处而提出来的。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并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改变高中生的环保认识,将高中生思想中比较简单的“治理观念”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观念。譬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节,其教学目标是“用数据呈现出人们面对的重要问题,并解释人地关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认识环境问题,而是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系统地剖析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形成天、人、地合一的理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巧妙融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元素,合理备课
   为了有效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备课,为生态文明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转变思想认识,认识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树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整合学生人格特质、认知能力、生态文明教育等因素的培养方向,设计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的方案,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在人文理念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生态文明相关要素,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精心备课,选择合适的生态教育内容。
   (二)合理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要素,创新教学
   为了有效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在科学教育思想和人文理念的框架下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素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渗透。因此,在课前,教师首先应该通过介绍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合理利用水资源”这一课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三峡大坝,并组织学生探究:为什么要修建三峡大坝?三峡大坝建成后,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就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生态文明的相关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样,在“合理利用水资源”这一课上,教师还可以结合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的湖泊面积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不良环境问题,使学生形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模式能夠有效调动学生对地理教学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因为趣味是教学活动的基石,所以如果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有关的地理知识展开富有热情的探究与思索,从而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譬如,在开展“多变的天气”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从教学一开始就采用多媒体展现各种各样的气象来吸引学生的眼球:风和日丽、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深刻地体会变化的气候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所带来的正面与消极的影响,深刻地认识气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然后再采取天气预报的方法,把学生完全地引入关于气象的讨论中,利用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带学生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更高,而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四)根据教材内容渗透生态文明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读书”的教学方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中地理知识内容庞大,系统复杂,内容较多,很多知识需要背诵和记忆。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依靠教材。然而,传统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大多脱离我们身边的生活,缺乏相应的实用价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地理教材也获得了新的活力,不仅内容的难度降低了,而且整体知识内容变得更加简化、易懂,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生态文明、人文精神等新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地理学科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太阳的功能和能量结合起来分析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太阳能为地球提供光和热,通过开发和利用光和热,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减少对地球的污染。同时,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发展目标;生态化文明建设必将推动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升。
   (五)利用信息教学提高生态意识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通过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不但能够使高中生进一步认识生态文明对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还有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提高新时代高中生的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和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生动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以亚马逊森林的保护为例,我们可以用视频展示亚马逊森林的美好,可以让学生观察亚马逊森林给本地区甚至全球带来的气候影响;还可以将亚马逊森林发生的火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目睹火灾给人类带来的环境破坏。观察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探究:如果亚马逊再失去20%的森林,它将对世界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巨大影响?亚马逊森林被称为“地球的肺”,它负责净化固定碳并提供氧气。如果不加强对热带雨林的保护,势必导致全球碳循环失衡。因此,世界各地的人们都非常关注亚马逊森林大火。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认知。
   (六)问题引导教学走向生态文明
   问题引导是高中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使用问题导向法可极大地提高高中生地理学科的学习质量,激发他们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并能使高中生积极地参与到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来。一是教师设置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去思考和探索,引导高中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行为。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的理念或提出生态环境的问题时,学生就能更加主动地去接受和探析生态文明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影响。二是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和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理解程度,从学习者的视角给出具体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课本数据、案例和本地生态实际理解和分析生态文明,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辩证思维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师应该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针对具体情况,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联合与协作探究,共同进行优良环境创建策略的探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究,从而推动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岳娟.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高中教学参考,2016(34):105-106.
   [2]蔡春蕾.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新课程(高中),2018(4).
   [3]张彩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高中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2):76-78.
   [4]贺红,兰仕萍,马波.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高中地理教学参考,2019(18):28-29.
   [5]高迎晓.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9):170-172.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