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业平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527
摘 要:化学是初三与高中阶段的重要科目,但由于高中化学无论是在知识体量还是在知识难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学生在接触化学初期经常会陷入不适应状态,对后续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带来较大影响。这和高中化学知识的变化固然相关,但也和初高中教学衔接性有一定关联。将结合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差异以及当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讨论加强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对策,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课堂;初中化学;高中化学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差异
(一)教学要求差异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化学知识,其中的一些名词,诸如“挥发性”“氧化性”“可燃性”等名词,即使学生并不了解,但是在生活中也经常听说,而各类化学方程式以及方程式左右配平等知識点,尽管在高中化学中出现概率同样高,但是难度不大,可通过形象思维辅助记忆,而且通常只需要记住化学反应规律,出现的知识点相对较少,学生接受相对容易[1]。但是高中化学则在初中化学知识基础上,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较高,而且各单元之间的联系颇为紧密,学生只有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在不同单元的学习中融会贯通。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同体系知识的关联性较强,不能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概念,而是应当基于逻辑思维,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差异
初中化学由于知识点相对简单,而且涉及的化学知识量较少,因此学生在做题中往往通过不断重复的方式加深对课内知识点的记忆,对于很多知识点司空见惯,经常会陷入思维定式。如看到蓝色液体,脑海中就会想到硫酸铜;看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就会想到镁在氧气助燃下燃烧发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相比之下,高中化学知识更细化,同为初高中化学知识重点的氧化还原反应,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配平时需要先考虑某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过程中失去或得到了多少电子,从而确定配平思路,这和初中能够一目了然的配平难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高中同样涉及离子方程式等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只执着于概念的学习,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达不到预想的教学质量。因此,初高中教学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
(三)教学课程标准和内容差异
化学是一门总结物质规律的重要课程,关于初中化学中的氧气、金属、酸、碱、盐等知识点,学生在生活中相对常见,在教师略加点拨下,即可在化学课程的初期学习中达到快速入门的效果。换言之,初中化学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而高中化学则在初中化学基础上更进一步,即争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无往不利[3]。以高一人教版化学中的“分散系”知识点为例,分散系中子直径在1nm以下的液体为溶液,超过100nm的为乳浊液或悬浊液,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高中化学介绍了介于1~100nm之间的胶体介质,并延伸介绍了丁达尔效应。与之类似的,初中化学引导学生认识酸、碱、盐,而高中化学会用一个单元介绍钠元素和氯元素,也说明高中化学知识更加细化,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更高。
二、当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未能作出转变
初中化学知识量较少,知识体系复杂度较低,学生记住概念之后,往往在实际做题中不会有太大难度。学生对围绕概念做题的方式相对熟悉,到了高中不仅要了解相关概念,而且很多概念相对抽象,若学生基础较弱,则很容易令自身学习难度直线上升。若学生不转变学习思路,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倍受打击,最终无法达到正常的教学要求[4]。
(二)教师授课方法未能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高中化学知识相较于初中化学课程难度更大,高中化学知识需要以初中化学知识为基础,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但是一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未能照顾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三)实验教学比重不大
化学实验既是探究物质运动规律的重要方式,又是学生考试题目中的重点题型,实验教学应当与理论教学并重,双管齐下,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方式建立理论知识体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化学是高考各科目中的重中之重,而一次实验课的投入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偏重理论教学,对于涉及实验的部分往往以学生想象为主。这种方式尽管可以让学生记住实验过程,但是却省略了探究过程,因此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对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同样没有积极作用[5]。
三、加强初高中化学课程衔接的对策
(一)适当补充初中未涉及的化学知识
初中化学相对于高中化学而言,不少知识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高中深入讲解时,教师不能默认学生已经学过相关基础性内容,而是应当通过询问学生,了解学情,明确学生有哪些尚未接触的知识,从而令后续教学更具针对性[6]。例如,在学到高中化学中的“离子反应”时,由于初中的化学方程式左右两端并没有离子形式的写法,学生很容易感到疑惑,再加上初中化学对酸、碱物质的定义涉及了“电离”,但只是一笔带过。因此,在学习离子反应之前,教师应向学生适当补充电解质、离子等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样是KNO3、NaCl,为什么固体形式就不具备导电性,,而当其溶入水中,溶液就产生了导电性。学生普遍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度思考,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提问学生:只有通过溶于水的方式,才能令两种物质具备导电性吗?如果加热到熔融状态,能否达到导电效果呢?随后通过微课播放视频的方式,使学生观看上述两种物质非固体形态的导电性,进一步启发学生。一些学生大致理解了物质在熔融状态和溶液状态下分子运动更加自由,教师可以趁机引出概念,即“NaCl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两种离子电性相反,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的状态下,离子移动更加自由,从而增强了导电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接受离子反应等有关知识点也会更加容易,可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