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敏文忠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555
摘要:自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肯定了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价值,激发了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的热情,同时也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
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如何提升自身
专业素养,适应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呢?笔者试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思考
一、更新教育理念,创造自我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上好思政课的重意义不言而喻。那么如何让思政课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呢?关键在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扮演着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创新的开展思政课成为教师发挥“主导者"关键作用的着力点。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就是要教师在内容新、形式新、思维新、教法新“四新”上下功夫。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要明确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就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次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特别要研读各类政策性文件、各个学段思政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按照中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的培养目标体系,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达成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大中小一体化的课程设置目标。最后,思政课教师通过积极参与网络研修、专家讲座、专题研讨、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专业论文撰写、思政精品课打造、各类业务竞赛等形式,开阔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二、重视专业素养培养,形成提升合力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业务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政课老师要善于把思政课讲活、讲新,将感知时代发展,讲述时代发展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新时代引导学生形成新的正确的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创新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要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标准作为铸造自己成为优化育人现象的一面镜子,寻找自己的短板与不足,主动迎接挑战、主动改进不足。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深厚的情怀、科学的思维、宽广的视野、高度的自律、高尚的人格。另一方面,要向优秀先进看齐,见贤思齐,不仅要学习榜样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更要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定期参加教学培训不断充电,培训结束后相互分享经验,组织讲说课,集体评课,形成教学创新的氛围。要依托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等集体活动平台,发挥集体抱团成长作用,实现专业素质的发展和进步。
三、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发展活力
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要及时转变重成绩轻成效的传统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要立足学生综合、着眼学生长远,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为主。要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既要重视教学成绩又要注重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接受又要关注思想行为的转变,把平时表现,社会实践,考试成绩都纳入学生评价范围,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重视教学技能的学习,寻找提升着力点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师教学技能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这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一是加强专业能力的的学习,深挖教材,研究教学规律,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需求。二是要善于把时代故事融入到教学中来,增加新案例,融入新思想,新理论。三是教学工具的创新,要善于使用新手段,如互联网教学资源,对慕课,网上授课进行学习和研究。四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用新的教学策略,,如思维导图教学法,时间管理教学法,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五是对课堂的创新,改变死板固定的教学语言,思考语言的魅力,善于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利用小组探究等活跃课堂的手段。
五、参与地方辅助性教材和校本教材编写,强化研究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让思政课回归生活贴近实际的关键在于教材内容要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激活学生内心的道德潜能,解决真实的道德困境。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存在差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精心选编的生活案例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具体生活。这就要求不同地区思政课教师应以当地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传统为背景,参与地方教材的研发编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统编教材结构,用带有地方特征的鲜活素材为主要内容编订乡土教材,校本教材,使思政课教材更具针对性、鲜活性与亲和力,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程活起来。
六、丰富思政课教材载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囿于纸质教材的局限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时效性、广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这就需要紧扣时代热点焦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思政课的教材载体,发挥图像、音频、视频、新闻等素材的育人价值。譬如充分利用好《新闻联播》、《学习强国》、《甘肃党建》、《青年大学习》、革命题材影视剧等网络平台,将教材中每一个板块的育人内容进行最大程度的拓展延伸,通过音频、视频、新闻故事、历史文献等将课本内容与时事建立联系,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随地链接学习资源。同时及时跟进理论创新成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确保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内容鲜活、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