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叙事心理疗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23-03-0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刘炜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752

   摘 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短板,难以为青少年输送高品质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因而无法帮助青少年快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感纠结与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以科学育人观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方法,借助故事化、趣味化、主题化、亲切化以及友好化的叙事心理疗法及时为青少年消除心理问题与负面情绪,帮助青少年快速恢复心理平衡、情绪稳定以及心态平和,实现快乐成长。
   关键词:叙事心理疗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随着生本理念、人文思想以及生命教育的日益普及,教师开始重点注意学校教育的品质化、人性化以及时效化开展,开始重点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以及可行方法。因此,很多教师开始将叙事心理疗法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借助亲切自然、真实有效的故事素材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人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法,为青少年的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而保驾护航。
   一、叙事心理疗法的概念简介
   叙事心理疗法是指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借助讲述一个真实化、生活化、趣味化、可信化的案例故事,以此承载教师需要对青少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1]。而且,在叙事心理疗法中的案例故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科学考量后提供给青少年的,因而案例故事具有一定的主题性、指向性、思想性与教育性,能对青少年有所启迪,从而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叙事心理疗法具有非常高的趣味性、娱乐性、感召性、有效性以及人文性,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新生力量与有效元素。
   二、叙事心理疗法的教育活动定位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简单、直接、枯燥的语言说教活动容易激发青少年的抵触情绪、厌烦态度与逆反心理,经常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功而返。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然要走向设计化、策略化、亲切化以及友好化,首先获得青少年的积极接受、快乐参与以及自觉配合,这样才能科学开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叙事心理疗法以趣味横生、真实可信的案例故事为教育载体,以听故事、说故事、议故事为教育过程,因而毫无语言说教的痕迹,更无专题批斗的不良刺激。因此,叙事心理疗法具有非常高的人文性、诱导性以及亲切性,隐含着充足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理念,能掀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崭新的一页[2]。
   三、叙事心理疗法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叙事心理疗法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思维,且具有非常高的人性化、亲切化与友好化,易于青少年的认可、配合与悦纳。
   (一)叙事心理疗法具有非常高的故事性与趣味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叙事心理疗法能给予青少年一个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完整性、可信性的案例素材,让青少年在开心快乐地听故事中获得启发与教育,以此促使青少年悦纳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化开展。可见,叙事心理疗法在“活动内容”上具有非常高的人性化、趣味化以及诱导化,因而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故事素材为“物质包装”,提高趣味性与体验性,在青少年的主动思考、欣然悦纳、自觉践行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
   例如,某个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非常不自信,总担心自己说错话、办错事、惹麻烦,因而总是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甚至有时磕磕巴巴、语无伦次,遭人嘲笑。这样的青少年往往由于过于“懂事”、过于担忧、过于谨慎,从而导致个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超过承受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成长故事进行心理教育,将自己定位于“与该青少年类似的人”,并且将自己的笨嘴笨舌、磕磕巴巴、瞻前顾后甚至有点窝囊的缺点阐释为“不想给爸爸、妈妈惹麻烦”“不想让爸爸、妈妈生气”,以此获取青少年的心理共鸣与欣然悦纳,拉近心理距离,实现“破防”。然后,再講述自己如何树立正确人际交往的准则——“只要正常交往,爸爸、妈妈就不会生气”,以此慢慢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样,教师的个人故事就具有非常高的趣味性,能获取青少年的信服感。
   (二)叙事心理疗法具有非常高的主题性与针对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叙事心理疗法能有选择地为青少年输送具有较高主题性、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为青少年输送具有代表性、指向性的案例人物及其故事内容,以此启迪青少年积极效仿、自主发展。可见,叙事心理疗法在“活动过程”上定位准确、目标具体、方法有效,能借助故事素材的主题性与针对性实现“对症下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提升心理疏导工作的主题性与针对性,简洁、流畅、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打开心结[3]。
   例如,某个青少年在自己犯错后总产生自残倾向,经常采取一些不正常的手段惩罚自己,导致伤痕累累。于是,教师就为其讲述了一个关于“列宁”的故事。“列宁”小时候去朋友家玩,不小心打碎了桌上的花瓶。然后“列宁”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就去向朋友的父母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从而正确地处理了自己的错误。教师讲完故事后,还要总结一下,青少年犯错后惩罚自己要方法正确,如惩罚自己读一本好书、做三天家务、为爸妈洗脚等,要用积极、健康的方法惩罚自己、提升自己,以此提升心理疏导活动的主题性。
   (三)叙事心理疗法具有非常高的亲和性与有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叙事心理疗法能借助故事素材向青少年输送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心理疏导与思想开导,以此进行心智启迪与心理教育,而且还能具有非常高的实效性。可见,叙事心理疗法在“活动方式”上有独到之处,能通过讲故事、谈心、聊天等“家常方式”去获取青少年的认可与接受,鄙弃“教育痕迹”与“治病信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向亲和性、主体性以及实效性,立足生本理念与人文思想设计心理疏导方式,提高实效性与适宜性[4]。
   例如,某个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抑郁症倾向与自闭症倾向,天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面无表情,对人总是敬而远之,令人心痛!因此,如何让该名青少年坐下来用心倾听,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子女、亲戚或兄弟姐妹的成长故事营造出可信、开心、亲切的谈话氛围,以此吸引青少年继续倾听。如小刚晚上写作业时停电了,就用蜡烛照明,而蜡烛又不太亮,就找来两面镜子放在蜡烛后面,将亮光尽可能多地反射回来。这样,蜡烛的亮度明显提升。不料,小刚一不小心将镜子打翻了,镜子又将蜡烛砸倒,熄灭了。这样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必然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与吸引力,博取青少年哈哈一笑,以此开启心理疏导的序幕,再慢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