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耕读“五育并举”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价值

2023-03-0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李婷 陈奇 薛婷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572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校过度重视分数,以分数作为评优树模的主要依据,却轻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致使学校劳动教育育人功能严重缺位。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品味劳动的美韵,感知劳动收获的喜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劳动的认知能力,提高劳动教育的技能,建构全新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协作互动,共同努力推动五育融合,劳动育人。
   一、“耕读”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渊源
   所谓“耕读”就是半耕半读、耕读融合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耕读”教育理念始于春秋战国,著名的农学家许行首先倡导“耕读教育”。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提出“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从本意诠释了“耕读”对人性教育的重要性。傳统的“耕读”教育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家族农耕劳作、家族日常生活以及乡村私塾教育三方面。传统的“耕读”贯穿于乡民成长的全过程,形成了古代农耕社会“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耕读”文化逐渐沉淀、日益丰盈成为传统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首先,“耕读”教育是农耕社会乡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封建社会以农为本,农业是社会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托。但从隋唐设立科举考试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读书博取功名成为部分乡民自我发展、提升自我价值的首选目标。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一方面乡民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另一方面以求学问道、博取功名作为提高个人素养与凸显个人价值的有效方式,力争将提升劳动技能与锤炼自我道德修养高度融合,这是乡民在农耕社会谋得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其次,耕读教育是家风传承、家族繁衍与社会平稳运行的一种特殊手段。农耕社会统治阶级和乡民始终秉持“以农立国,耕读传家”,通过建私塾,聘请“私塾先生”对子女进行教育,将“耕读”教育的良好家风进行代际传承,家族慢慢形成了富有区域民俗特色的家风、家规与家训。“耕读”教育的推广在社会层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的平民化,彰显了熏陶教化功能,为民众通过读书由社会底层向高层社会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新通道,实现了后代对家族和家族文化高度的认同。再次,“耕读”教育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耕读”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耕读”教育折射出了封建社会乡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春种秋收的显著特点。农耕时代乡民晴耕雨读、昼耕夜读,遵循“合四时而劳作”的规律,形成了尊重和敬畏自然的自然观。正是由于“耕读”教育的接续与传承,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二、近代社会“五育并举”的育人内涵
   “五育并举”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在20世纪初吸古纳新、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积极尝试所提出的一套全新教育理论。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五育并举”,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民族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挖掘剖析我国传统教育精髓和特色,精准概括,高度融合,提炼出的具有一定科学体系的教育理论。蔡元培所提倡的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由于受时代和历史局限性的影响,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具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如军国民教育要求对国民进行军事技能和能力提升专项教育,这在当时旧中国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同时蔡元培军国民教育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模式开展国防教育,通过短期教育组建先锋军团、童子军等应急干部队伍,进而解决特殊时期特殊历史任务,通过个别培训、个别示范、群体受益,进而提升国民综合素质。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扭转了近代社会大儒推崇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培养模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思想沉淀、文化熏陶、经验积累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一大批精英人才的脱颖而出,更需要经历时间的积累,文化的沉淀。蔡元培先生认为人才的培养、人才资源的开发、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等应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其次,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充分将个人的价值体现植入社会价值体系,让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受到社会的尊重与满足,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烈的信念意识,最终促进个人健康、全面发展。蔡先生还认为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组织体,每个人都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只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才能使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受到特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贯彻落实。
   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新的文化内涵,其本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身体力行,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让五育培育与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尚美、以劳强体,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五育培育方面的引领性作用,实现塑德育人、德育双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过程中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既关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培育与发展,又在“五育并举”过程中关注学生生命本性与生命价值,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劳动教育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普慧的重要育人途径,利用劳动将室内教学与室外活动联结起来,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内心深处净化鄙视劳动、漠视或轻视劳动的陈俗旧念。
   三、重构新时代“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的理论框架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高屋建瓴,要求教育必须“耕读”一体,学生活动开展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理论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反复验证和校正,使理论无限地接近真理。

相关文章:
  • 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艺术生英语学习的困境和可行性探究
  • 2 提升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 3 借助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 4 探讨新课改下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 5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研究
  • 6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7 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课堂效率
  • 8 小学英语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 9 云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建设研究
  • 10 创新思维在小学美术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