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施文英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802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教学内容功利性明显和德育实践活动有限等问题,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分段、分级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探索活动四个方面探讨渗透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策略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其中,“学科安排”部分指出“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为主”,针对中小学各学段提出了具体要求[1],开始全方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课堂的渗透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作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探索学科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渗透意识策略,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坚定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代表和包含着最根本的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文化、家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内容是提升民族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其渗透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知识和动力,有助于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将相关教育理念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辨别分析能力较弱,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比较容易受到虚荣攀比、金钱至上等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对小学生展开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对处于文化价值观念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关键阶段的小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深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就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足,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跟进课堂教学进度,而忽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等情况结合起来,更多集中于刻板列举和讲解课本,忽视除教材之外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较少有针对性地进行延伸和拓展,难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内容功利性明显
国家提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性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整体而言,小学更注重要求学生识记学科知识和掌握、应用专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教育的展开,即使开展各类活动,也更多的是应付学校各类检查的需要,很少去研究学生道德品质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内容功利性明显。
(三)德育实践活动有限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于实践活动。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理念的实践和德育的展开同样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作为支撑。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缺乏细致、深入的转化过程,加上专门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本来就少,导致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困难。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指南”中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列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之一,因此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强化学科渗透意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渗透策略,以充实、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从根本上坚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又深挖教材才是根本。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括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传统思想、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族精神等方面内容。比如,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等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文化,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等的传统智慧与美德,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等的传统工艺文化。在传统智慧与美德方面,又可细分为二年级下册“我会努力的”的自我肯定,六年级下册“多元文化 多样魅丽”的求同存异,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的修身养性以及一年级下册“我爱我家”的以孝为先等主题[2]。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用好、用活教材,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加以呈现。
一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都涉及“家”的概念和主题,但涉及方向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差异,立足教材并加以深挖,在教学中寻求渗透的最佳契合点[3]。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单元时,笔者立足教材,选择从“孝”文化入手,让学生在课前与父母沟通交流,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与不易。课堂教学中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平常对父母的言行进行反思,自己可以完成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并且设计家务“能手卡”和“承诺书”,让学生在发言交流后签订“承诺书”,回家将自己所做家务记录在“能手卡”上,学期末由家长与教师共同展开评比活动,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践行“孝”,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弘扬传统美德。在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的“活动园”中,同样涉及“家”的概念和主题,教师应立足教材并深挖教材,从教学目标出发,在完成《朱子家训》教学后,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摘抄,并分享学习感悟;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在课后深入搜集古代优秀的家风家训,并撰写读后感,充分调动学生动笔思考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传承和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