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管玲莉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510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一直是家校沟通的难点之一,“双减”政策对家校沟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沟通渠道顺畅,需要学校、老师主动沟通,家长积极配合,共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心理健康以及“双减”等情况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家校沟通;“双减”;留守儿童;沟通平台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课后作业繁重以及课外教培泛滥的情况[1]。“双减”后,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机构大规模关停,取而代之的是课后延时服务。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重归校园,小学教育由原来的学校、家长和培训班三者复杂的关系转变为学校与家长间的简化关系,家校沟通更加密切,沟通内容更复杂多变,对家校沟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家校双方都面临新的挑战。“双减”政策推行已近一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学生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家长间“内卷”情况得到缓解,经济压力有所减轻,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从家校沟通角度来看:一方面“双减”客观上加强了家校双方沟通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思想情绪波动,而不少家长也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情绪。在学生群体中,
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问题一直是难点问题[2]。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许多留守儿童原本的学习环境是“学校—补习班—家”的三点一线模式,“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原本的学习生态被打破,但留守儿童的父母却依旧无法回归家庭,因此,如果做不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将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特殊性
(一)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特殊性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学生群体,其日常监护模式往往是隔代监护或委托监护,他们远离父母,而且往往坚忍独立,但也不善言语表达,面对“头疼脑热”等小毛病,往往选择独自忍耐,不对家长和老师说,这就给家校双方的正常交流造成了困难,也就更加要求保持家校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尚未成熟,也给家校沟通造成了一定困难[3]。
由于监护人多为隔代的老人,这些老人年纪较大,不善运用智能手机,对学校要求的家校沟通软件或平台运用有困难,这也给家校及时沟通造成阻碍。此外,老人对孙子辈的教育观念更多是疼爱为主、教育为辅,不少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无条件”顺从,对其“优点”无限放大,对“缺点”则“视而不见”,这种“溺爱”也增加了家校沟通的难度。
(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阳光的心态往往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消极低沉的心态往往使儿童身心俱疲,影响学生学习、交际、生活、卫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心理健康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4],,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受其成长环境影响更深。
對如东县光荣小学五年级某班的家庭情况数据调查显示,班级学生单亲家庭接近四分之一。高离婚率是目前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无论选择与父母哪一方生活,都将面对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不仅如此,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由于承受感情或家庭压力,往往选择外出务工,他们自然成了留守儿童,对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通过对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这部分孩子普遍存在学习效率低、同学间交际少、不活泼开朗,甚至个人卫生都无法自理等情况。这部分学生的家校沟通极其困难,由于家长个人原因,交流不畅,不少家长存在抵触情绪,甚至有不少监护人外出多年,对孩子不闻不问,直接留给爷爷奶奶照料。在部分家长的理解中,只要给孩子按时寄生活费,就已经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造成亲子关系严重疏离。单亲留守儿童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存在自卑感,家庭成长环境又无法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这对家校沟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经济条件连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焕然一新。然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尚有不少老年人甚至年轻家长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对女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多子女家庭中,上述情况尤为突出,这些家庭由于抚养子女的压力,家长往往选择外出务工,孩子则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有极个别家庭,将男童带到务工城市上学,女童则留在农村上学,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可想而知。这些家长在与学校沟通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耐烦、不理解、没必要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家校的沟通顺畅。
(三)“双减”对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影响
“双减”政策的施行,对全社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在这场变革中受益最多,比如作业建设、课后活动增加,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家长在享受到了课后服务以及经济压力减轻等好处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困扰”,比如与老师的沟通变多,补习班关停后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变多等。最后,教师在这场变革中增加了工作量,身心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家校沟通是保障“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没有顺畅的家校沟通,无法保障学校政策的精确传达和实施;对于家长而言,原本许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补习班”托管,不少留守儿童的家长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现在却不得不重新规划家庭教育。此外,部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信息化软件的使用并不熟悉,甚至没有智能手机,需求助邻居、亲戚,这些也都是现实问题。这也说明,学校要注意沟通平台的建设,合理利用沟通手段。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策略
做好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不仅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践立德树人、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针对这部分特殊学生群体,如何做好家校沟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摆正心态,坚持“立德树人”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是家校沟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家校沟通的校方代表,应当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牢记自己的工作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决不能麻痹大意、思想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