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林清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654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时代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受到众多关注,课堂教学引入多样化教学手段能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要求打造高效学习课堂。目前,我国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为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对课程教学进行合理安排,同时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大胆创新,提高思维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基于此,探讨如何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搭建,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小学信息技术
一、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国内大多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是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感受和体验创作的乐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统一且教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课堂缺乏生机,教学显得机械呆板,学生缺少主动学习兴趣。很多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仅采取口头教学、亲自动作示范的教学模式,这种片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通过多媒体手段、电脑技术等形式将信息技术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丰富多彩的现代科技既能启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也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所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实施课程,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打造成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载体,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二、混合式学习相关概念界定
(一)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是指学习者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习情况和内容,教师采用在线和面授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教师面对面教学、在线课程资源、全面的数据积累、同事经验分享等学习资源,形成强大的知识管理中心。理想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集合了多种功能,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它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学习环境,从技能评估到支持工具,从信息到教学内容,从培训到协作环境,一切围绕学生展开。学习方式混合是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同步与异步、实时与非实时、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与教学对接,可开展协作学习、讨论学习、小组学习以及围绕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
(二)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学习是通过一定的支架建构的,是学生主动形成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生成新的知识,这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另外,教师的指导,即支架建构的實施者,对学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自主生成新知识的基础上和其他人交流讨论,共同探究,有助于其新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尤其侧重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实现,他们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过分忽视教师指导教学的地位。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班上的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也会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为了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启发小学生独立思考,从小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想象思维。
2.差异教学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当下的教育也提出了诸多要求和变革,差异教学就是其中一项。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过去所受的教育水平、生理的差异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年级学生的适宜受教方式也存在差异。采用差异教学的方式更能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程度上需要心理上的支持、行为上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的授课方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十分明显,以老师为中心,片面的“灌入式”教学,忽视了不同学生的认知情感差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从时代对当下人才要求的方面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势在必行,这要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发展小组制、针对性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价值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具备思维能力和精力,教会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与学,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又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教师不再只是教授学生各种操作技能,而是通过多种渠道结合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注重科学技术的教学规划。教师以学生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从思维和教学的角度设计活动任务。另一方面有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学生会自觉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积极探索解决办法,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主体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现阶段,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从他们的兴趣策划师生互动课程,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青少年发育实际需求等因素,从小学生的视角、学习能力出发,结合他们在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层次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小学生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主体,因此设计时应遵循学生如何学的原则,充分体现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希望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点、课程中的操作步骤、归纳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疑问。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主动学习模式设计还应考虑操作性强原则,确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提示,通过布置图文并茂的生动任务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