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靳喜阳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48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语文教学完成现代化转变,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对
小学语文现代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
小学阶段是学生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教师应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提出符合学生阅读特点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力。本文通过对新课改提出的任务与目标以及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的桥梁,是对人文关怀的一种思想启蒙。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眼界,还能获取大量的外界知识,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滞后以及教学刻板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以及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基于对学生年龄和学习习惯的考虑,通常都会采用板书教学,在黑板上将课文中重要知识点标写出来,让学生各自阅读,结合自己的阅读领悟,掌握课文知识点。这种阅读方法的优势在于,能让学生自己对文章有初步的见解,提高阅读思考能力;不足在于,因为部分学生的感知能力不足,達不到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也无法形成对文字积极的驾驭能力。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媒介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电子设备的使用上,而对以书本为主要载体的阅读兴趣非常低,造成整体培养策略的失灵。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文本内容,积累大量阅读素材,为日后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认识万千世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与共情能力,了解世界的多元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目标埋下伏笔。
二、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情境教学改变教学主体
环境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化,任课教师在采用完善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积极健康发展,同时采用创新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做好铺垫。同时,在进行有效互动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其中专心进行语文科目学习,提升学习质量。教师在开展教学内容时,还应该转变创新性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进行语言逻辑分析的能力。保持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课堂探究以分组讨论的模式展开,,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题目,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以教师命题、学生答题的形式展开师生互动。
结合情境教学独特灵活的特点,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合理利用情境导入,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助力,将刻板的文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案例相结合,调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生动化。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习效率,指导学生为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小学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教师从课文的核心观点入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总结全文大义。教师对文章的层次进行划分,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由浅到深地进行学习与理解,并通过对文章人物思想、行为的分析,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并结合文章所描绘的各种自然风光,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正如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昭示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也可以结合这一规律,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以实物的方式向幼儿展示陌生的知识点,提高其接受程度。这一方式的应用不仅贴合学生理解的规律,更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事理,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学习中,将大自然的奇特风光引入教学中,通过情境的设置,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认识云的形状,并使其能够独立进行判断,最后在课后不断巩固学习成果,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改革推进后,小学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学习《称象》一文时,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提前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视频文案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最后再回到课本上,声色并茂的教学方式能最大化地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对语文课堂产生较强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再提出针对性强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全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融入情境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诠释课文主旨,实现趣味阅读,让学生的情感融入第一人称的角色里,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情感与宗旨。因为情境模拟活动的趣味性极强,学生将会全神贯注在阅读当中,有效维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障阅读质量,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质的提高。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抽一位同学上去提问:“如果你和妈妈走散了,此时你迷了路,你将会怎么办?”引发学生在情境中的思考,再引入本文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情境带入课文中,想象在野外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自己脱离困境,建立学生的发散思维模式。
(二)丰富实践练习方式,培养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学习的成果具有极强的延续性,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巩固。老师可以将课内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优质的阅读环境中成长。语文阅读不是机械性的学习形式,而要学会灵活思考,因此,老师应该因材施教,灵活布置课后作业,注意转变形式。老师应准确把控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将课堂学到的阅读知识融入生活当中,设置练习,灵动学习,达到巩固知识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