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甘肃 张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观念、形态文化、思想道德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以及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核心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古文、音乐、书法、国画、歇后语、对联以及民族戏剧都是比较特殊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生动、直观地呈现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视角着手,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文化素养,选择契合学生主体诉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文化背后所蕴含的语文知识和哲理,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改革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确保这一教学工作能够取得新的突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备受关注。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承手段,对文化的传播以及弘扬有重要的作用,中职语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丰富且多样,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承载体。学科教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负责,另一方面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进一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反思,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从宏观视角上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职语文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新奇感和学习能动性。在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认可,传播速度较快,这些对促进我国的文化繁荣以及发展壮大有重要的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在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具有远见卓识的语文教师主动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整课堂教学节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知识,了解语文知识的奥秘,实现高效学习和自主学习。两者之间的融合符合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作用明显。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会从语言内涵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效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能够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科学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深刻了解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及价值。有的教师还会着眼于当前的中职语文教材,积极设置不同的文化主题教学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在加强师生交流及互动的过程中主动串联不同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避免学生出现思维断层和思维局限。整体的教育教学进度较快,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多的灵感。最后,有助于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交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有效诠释和多角度呈现,学生也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职语文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和理解,进而产生由内而外的学习能动性,真正实现高效学习,享受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一)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职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能够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指明道路和方向,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及配置,严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简单机械的知识讲解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避免简单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促进接受式学习向合作探究式学习有效过渡。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了解语文知识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以《红楼梦》为主题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阅读我国的经典名著《红楼梦》,在小组内部激烈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说出个人对这部文学著作的理解,通过深入思考和反复阅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饮食药膳、建筑园林、服装穿戴都非常生动、形象和精美,代表着古老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从细节着手,引导学生主动对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奥秘,逐步锻炼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表达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