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甘肃 兰州)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汽车行业的发展形势在近年来持续上涨,特别是在推行“低碳生活”这一目标后,汽车行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型的能源汽车让我国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加速上升,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亟待解决,这无疑加剧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负担。现阶段中职院校为了改变我国汽修人才缺失这一行业现状,需要加速人才的培养进度,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迅速为行业储备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的相关人才,但是对应的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短周期的人才培养势必会压缩学生的成长空间,人才的质量会下降,学生很难具备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中职院校需要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强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进而达到为社会高效输送人才的目的。
一、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现阶段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略显落后,这更加凸显了在中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一部分特殊元素的制约,目前中职汽修专业的课程思政落实依旧显得困难重重。
(一)课程思政理解存在偏差想要有效地行动,就必须有切实的想法。“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在素质教育时代之初就已经被提出,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思政教学合并,通过协同教育来提升教学内涵,达到以德树人的教学目的。通俗一点来讲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政品质、德育观念的培养,让学生既能够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成才,还能够通过课程思政学习成人。但是在传统教学当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不足,并且理解存在偏差,概念既不能充分落实,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又缺乏创新,存在“硬融”的现象。生搬硬套的课程思政设计,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拖延学生的学习进度,导致课程思政效果弱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当前一些学校较为看重学生的就业率,十分重视“应聘人才”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这也导致目前中职教师思政专业技能不够,且缺乏思政教育素质,难以展开有效的教学。
(二)思政元素整合力度不够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汽修专业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教师必须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元素。从汽修专业的教学属性上来看,教师应当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高度结合,在教学当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引导其形成系统、正确、客观、科学的“三观”,将二者通过内在调动进行统一。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这一点的理解不够深刻,也没有深挖汽修专业当中蕴含的人文元素,学生对汽修专业的理解停留在“赚钱的职业”上,没有意识到其中潜在的文化精神、工匠执着、历史发展,感悟不到汽修人内在的精神力量,导致汽修专业教学宏观性差,学生缺乏信仰及学习动机,积极性不足。
(三)育人体系需要完善育人体系的建立是中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一步,它可以分为多种路径来实现,组织育人、自主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科研育人等,以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些方面都涵盖在其中,尤其是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元素,它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元素所在。就中职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这几方面的育人措施皆落实得不够彻底。在课程育人上,因为教学理念的落后以及教学方法的单调,导致课程思政推进受阻;实践育人方面则是因为与社会上的名企、工厂、社会机构合作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缺少实践途径,无法加深其学习感悟;服务育人则表现在教学特色不足的问题上,软硬件建设皆存在不少的隐患;管理育人的问题最为突出,“重技术、轻思政”的教学特色导致教学缺乏内在涵养性,进而导致当前的中职教学很难打造出一个适合学生持续性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二、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之所以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当中进行课程思政的路径建设,其目的是培养及强化学生的内在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怎样去培养技能人才?”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设计。所以,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当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强化,教师需要以“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多元化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针对当前阶段中职汽车维修教育专业当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思考有效的改善路径及教学手段,要围绕“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来建立课程思政体系,进而保证学生的思政水平及素质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核心素养能够逐步成型。
(一)强化师资,提高思政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