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通)
建设服装结构制图(设计)课程思政期间,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掌握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着手点,再依据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特点,将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等内容融于日常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课程教学从服装设计发展与传承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解读时下热点,巧妙融合经典案例与传统文化彰显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保障课程思政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一、服装结构制图(设计)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近些年,市场经济逐步实现国际一体化发展,各个行业领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纺织业更是进入“后配额时代”,在此领域中,我国正在进行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产业想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就要优先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涵的挖掘,从传统特色入手,创建更多民族品牌,进而振兴我国民族服装产业。
中职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专注能力、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是中职院校实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目标。中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应重视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新时代学生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主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扬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路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还能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培养和价值引导的和谐统一,深化课程思政进程。在服装结构制图教学环节实施课程思政期间,要充分发挥专业授课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战场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取得实效,顺势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育人机制,促进“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形成。[1]
在此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团队应着重建设课程思政,积极挖掘更多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等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探究专业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德育元素,进而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构建一体化教学协同效应。
二、服装结构制图(设计)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服装结构制图(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装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这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于学生掌握人体基本特征、规律的基础上,将服装结构进行“分割”,明确服装结构和基本制图方法,让服装款式教学实现“整体—局部—整体”的转化过程。这一门课程也是后续服装工艺设计教学的基础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合理的服装系列样板。服装结构制图(设计)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其中的技术含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授课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期间,应重视对课程内容中服装结构、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讲解,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并适当融入一些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当代中职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期,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是逐渐侧重于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渠道,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一定挑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类教学课程侧重于政治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等纯粹的理论知识教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加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单一,学生在接触和学习这些知识时,难以从中感受到趣味所在,导致整体教学工作枯燥、死板,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因此,教学方式必须有所转变。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应积极转变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尽量避免出现“填鸭式”教学,否则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激发,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无法有效提升。
服装结构制图(设计)是服装设计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走出教学困境,打破以往教学模式下的枷锁,需要相关授课教师积极尝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核心价值观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民族共同体、立德树人、传统文化等内容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而这也是相关授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亟待有关专业教师深入研究。[2]
三、服装结构制图(设计)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一)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