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萍
(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以数据为驱动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对于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强化数字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大数据渗透在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释放出巨大的信息价值,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和内涵。现行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准确率不高、时效性差等问题。将大数据技术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机结合,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困境提供了一条创新性解决途径。
一、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不足与困境2022年6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在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当前,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举措、政策和方案不断推出,中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采用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阶段性问卷调查等方式筛查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但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危机筛查与预警工作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过度依赖心理测评量表心理档案是当前中职学校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的主要手段,通过一种或几种自评量表的评估,由学生主动报告来检测和发现其心理危机状态。从数据内容上看,预警指标单一,测评量表以症状评估为主,缺乏对应激事件、个性特征、社会支持等保护性因素及易感性因素的监测和综合评估;从数据质量上看,自评量表和问卷无法避免受测学生的掩饰性及社会赞许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二)预警模式缺少动态时效性目前,心理档案的主要预警模式是横断面的自评,通过心理测评得出的结果更多反映的是学生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态,无法实现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其心理状态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只有在特定的应激环境下才被触发。不管是心理普查还是日常心理排查,无法在短期内重复组织开展,不具备动态监控的功能,难以及时捕捉环境变化对学生造成的身心影响。传统的预警模式明显滞后于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降低了心理危机预警的时效性。
(三)数据挖掘水平、数据分享程度低当前,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单一,,数据来源较少,且各项筛查指标独立地发挥其作用,很少得到深度挖掘和科学分析,其利用价值非常有限。学校各部门每天产生海量的学生日常行为数据,但各种数据处于相对封闭的“孤岛”状态,数据分享程度低。学校心理工作者无法及时获得反映学生异常心理状态的行为数据,导致对很多高危个体不能及时进行识别和预警。
(四)心理危机预警缺乏人文关怀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旨在及时识别并化解心理危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往往过于注重预警结果,缺乏人文关怀。教师对那些面临或者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更多的是抱有一种关注和控制风险的态度,虽然可以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方面保持警惕,但对学生的处境缺少共情和理解,导致没有真正帮助学生化解危机。
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社会生活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校园生活中,学生每天产生大量的碎片化数据,渗透在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尽管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不如高职院校,但在校园生活中仍然可以产生不少有价值的数据。如果将这些数据加以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能,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预警工作,可以拓展心理危机排查的筛查指标,通过对学生日常心理与行为数据的有效收集、科学分析与准确研判,提高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预警的科学性、实效性、时效性。
结合既有研究及实践探索,笔者尝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中职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一)确立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