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翔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七中学,甘肃 白银)
地理知识非常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即有自然地理知识,也有人文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地理知识的气象、农业生产安全均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现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与地理知识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应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地理知识进行结合,促使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价值可以得到更好的凸显,地理的教育意义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凸显。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教学计划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引导作用越发得到凸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从被动者的地位,开始向主体地位转变,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即可。所以,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入手,对地理教学计划进行有效设计,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素养。当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所考虑的生活经验也不必局限于地理学科,可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将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融入教学中,如四季变化、日月交替等均和地球的运转有关系。由此可见,生活中很多的自然现象都是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的,在教授湘教版“认识地球”的知识时就可将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融入教学中,让课堂更有生机。再如,在教授湘教版“交通运输业”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网络、报纸等渠道搜集老版的火车票、空调车票、高铁车票等,让学生具体地去感受我国运输业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受。实际上,很多初中生有乘坐火车的经历,这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知识更能让学生有兴趣进行探究。
二、利用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乡土资源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内容,不管是哪方面的内容,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处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对乡土资源进行应用和了解,运用这些资源来进行地理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生活中的乡土资源作为切入点,在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以“中国的水资源”为例,在教学时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忆地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对多媒体工具进行有效的应用,展示污水处理厂工作的流程,了解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有效应用。污水的有效处理和再利用,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情况,让人们认识到水污染对城市造成的危害,进而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再如,在教授“环境与发展”的知识时,需要对北京、新疆、贵州等地区的环境情况进行学习,教师就可组织学生搜集这些地区的乡土资源,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不同地域乡土文化的了解。
三、结合时事热点,创新教学形式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地理教材中难免会包含一些落后的信息和数据等,与时代的发展并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非常快速,很多地区的地理环境发生了改变,气候、温度等条件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出现或多或少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必须结合时事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促使地理教学更具有时代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例如,在教授湘教版“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知识时,教师需要利用网络搜集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信息,第七次全国普查的人口数量为141178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7206万人,这表明我国近年来人口处于慢增长的状态,但是仍然存在男女失衡的情况,目前,我国进入了人口转型的关键时期,老龄化情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这些时事内容看似与地理知识无关,但是对人口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将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内容有效地融入地理知识中,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较大的意义。
四、应用生活案例,强化学生理解将案例教学法与生活教学法进行融合,对于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较大的意义。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生活案例,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可以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生活案例可以贯穿于整个地理课堂,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均可进行应用。
(一)课前案例导入在开展地理教学前,教师必然会对所要教授的地理知识进行细致的研究,梳理理论知识,考虑学生的特点,进而找寻相配套的教学案例,再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通过生活案例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地理”的道理,地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相融合的。例如,在教授“走进国家”的知识时,当学到俄罗斯这个国家时,学生需要学习俄罗斯的疆域、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知识,对俄罗斯的变革进行了解,希望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国际时事进行了解。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就可从俄罗斯的风土人情出发来展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