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得喜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学区南古寄宿制小学,甘肃 张掖)
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质疑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而小学作为知识起步的摇篮阶段,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进行培养,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同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关注,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究欲望,并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维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数学学习习惯。
问题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实现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关键手段,能够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探索疑问并解决疑问,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更平等、更和谐,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效率。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性概述在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模式,而采取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基于问题教学情境创设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索以及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在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小学数学课堂的辅助者与参与者,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研究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某个问题为学生学习的导向,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过程性。知识的学习就是不断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一过程的学习任务。第三,层次性。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教师要在课堂中向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路径(一)以生活化情境开展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关联生活真实场景,并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进而简化数学知识学习难度。同时,结合生活内容对学生开展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习惯运用数学方式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这会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理解数学问题。
以“负数”知识为例,为强化学生对负数的认知与理解,可以导入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情境,即“冬天零下温度如何表示”“电费提示前面出现‘-’是什么意思”等。生活中很多情境能够将复杂化、抽象化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并且容易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应注意从现实生活出发,设计生活化问题[1]。
(二)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注意提出的问题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吻合,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直观,这会降低学生思考的兴趣,但也不能太过深奥,会影响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采取“跳一跳摘果实”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这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
以“旋转的图形”为例,教师应杜绝单纯地提问学生某图形旋转后的变化情况,这种提问方式过于抽象,学生难以凭空想象。所以,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学生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形旋转,让学生以立体、直观的方式对图形的变化进行感知,体会图形的对称美,这会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特点及规律,真正体现出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的教学价值。
(三)创设互动性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