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白启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3期 本文字数:2530
[摘 要] 大学教育体系之下,思政教育的地位不容忽视。就现阶段的情况看,精准是思政工作未来一个阶段的重要属性,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信息相关技术在思政建设领域中的应用,切实打造思政建设的精准属性,是目前必须要落实的重要问题。从大学思政建设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展开分析,确定了精准的必然性,并且进一步结合具体情况,对未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落实思政建設工作的精准属性展开了讨论。
[关 键 词] 信息时代;大学思政;精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177-04
精准思维出现于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围绕这一思维形态作出相关说明,强调在推进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从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目标在于工作中存在的瓶颈与短板,但凡工作,只有目标明确,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可以说是精准工作思维方式的核心价值所在,无论是重要的任务还是日常工作,都需要秉承这一理念才能有序展开。“精准”这一工作思想,在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未来一个阶段思政教育工作重要的工作方针。精准思想在教育领域中同样得到了强调,《中国智能教育技术发展报告(2019—2020)》提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推动教育过程的优化和精准化”[1]。由此可以看到,教育工作同样也开始强调精准。应该说,精准是教育工作切实以学生为本而展开服务的一种必然选择,只有明确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并且以这一需求作为根基而展开对应的教育工作,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教育,而这种有效的教育,必然是面向每个学生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的,是呈现出极强的差异化特征的,任何“一刀切”的工作都必然难以实现最优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有效、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必然是精准的,是面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不同的支持的。进一步落实到思政教育领域之中,同样也必须秉承精准这一根本属性,才能实现教育本身质量的提升。
一、精准思维是思政教学工作的必然选择
与其说精准思维是思政教学的一个必然选择,不如说是教育体系本身对于精准思维的这种要求,在思政教育工作领域的一种延伸和落实。
首先,学生发展的差异化决定了教育以及思政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必然会在针对不同学生展开工作的时候,面对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也必然会面对不同学生在技能和思想发展以及完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这从本质上看,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之前的强调面向广泛的工作与生活,而在教育和思政教育领域中落实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方面,在教育工作领域中,学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就是教育工作所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学生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征,这不同于相关理论或者技能的学习,其结果在“掌握”和“未能掌握”二者之间进行取值确定,而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属性。不同的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不管是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认知过程还是接受程度都会有所差异,他们对于这些理论和思想的认同水平以及具体的践行也会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其表现出来的在思想政治层面的发展、需求以及“问题”也各不相同,只有以精准的态度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有效思政教育的路径。也就是说,精准这一工作思维方式,本质上是顺应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思想,因此,精准思维是思政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2]。从一个更为根本的角度看,差异化的学生,决定了差异化的需求,进一步决定了教学工作也唯有落实差异化,才能实现其“有效”这一属性。
其次,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思政教育领域中的精准思维方式落实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精准思政教育就无法实现。从实践落实的角度看,就是信息技术给思政教育构建了一个资源池,或者说是信息交换的开放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身份是可以变换的,任何的信息发送端都可以暂时扮演教师的角色,而任何的信息接收端都可以作为学生而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本身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属性,而这种属性进一步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快速扩张,当然也只有在这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之下,内容的丰富才有可能实现。对应的,学生所能够得到的教育资源也必然更为丰富。学生可以从这样的学习资料中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元素,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思政教学精准思维实现的重要支持。这种特征只有在思政教学领域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其他学科因为其自身的框架限制,反而不会呈现出如此大程度的延展特征。这是信息技术给予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持,但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在信息技术支持之下发展的必然[3]。还必须注意到,这种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资源池,并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分析,而是包括从理论到实践,整个认同以及应用过程中诸多形态的内容。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思政教学的大数据体系,也成为精准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根基。丰富海量的学习内容,不仅仅能够支持起学生更为自主的学习,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生活与学习环境之间的更全面的映射与覆盖,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思想政治理论的存在意义,也能够更为直观地对思想政治理论在实践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和作用方式进行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