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探讨学校教育中体贴与调和的共生干系。提出创建调和师生干系离不开“体贴”的运用,即体贴学生生长的阶段性、体贴学生本性的成长以及体贴学生的道德感情培养。同时,体贴的要领论的实践又是营造调和干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害词:调和;体贴;阶段性;本性;道德感情
2005年2月在“两会”上,党和当局针对我国现社会处在改良的要害时期,各类矛盾凸现的实际,提出“构建调和社会”的施政方针。早在2003年11月我校黄绪信校长在做“未来三年学校事情打算”陈诉时,为了实现学校成长的二次奔腾,就提出“调和成长,科学育人”的治校目标。“调和”,是当今社会点击率颇高的词语。在英文中,“HARMONY”,有融洽、和谐、协调之意,与矛盾、反抗、斗嘴意思相反。调和是万物相安,共同适当的协调,是高境界、远视野、大胸怀。它是今世人追求的抱负糊口愿景,已经遍及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像构建“调和社会”、营造“调和校园”、成立“调和社区”等等。
可见,“调和”在我们现实糊口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寻求“调和”的学校教育,其意义更是不容忽视。美国粹者诺丁斯在《学会体贴──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写到:
“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往聪明的门路。乐成不能用金钱和权利来权衡,乐成更意味着成立爱的干系,增长小我私家本领,享受本身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这里所指的乐成,就是一种调和。调和干系、调和成长、调和校园、调和班级等等,都是我们要不绝努力,不绝追求的偏向,然而,这一切的实现,“调和的师生干系”是其根本,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践行呢?
笔者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应以“调和的干系”为焦点,用“体贴”做为纽带,在体贴中成长调和,在调和中促进体贴,使体贴与调和共生。
从具体班级的打点来看,调和与体贴的共生干系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整体上讲,一个生源来自家庭调和配景居多的班级,学生表示出更多的对他人的自觉的体贴意识,喜欢辅佐他人。反过来讲,这种意识又更好的促进了班级的调和,形成良性循环。记得已往班里有个学生常常不定时交功课,我用一节课时间让同学们辅佐他。各人并没有一味责怪他,而是提出各类可行性建议,例如上课要当真听讲、回家做功课要按时、给本身定时做完功课奖励等。第二天放学前,我又朗读了一位同学写给他的热情洋溢的信,信上说:“相信你有能力,也必然会纠正不交功课的坏短处。”读后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厥后那个学生开始完成功课了。
再看学生个别的人格成长,一个不被以往任课老师承认和体贴的学生,往往成为班级打点的难点,班级调和的不安宁因素,这时老师的体贴实际上是被动和消极的,而当该学生在从头得到真诚的辅佐后,他被抖擞出的学习动力以及对班级的体贴是惊人的。在做班主任前,我就传闻班里有个极淘气的孩子,上课常常随便下座位打人,下课又总是惹是生非。老师同学都反感他。为了尽快辅佐他进步,一方面我与他交伴侣,了解他的兴趣与特长,必定他的点滴进步,树立他的自信。同时一旦发明他的问题,积极给以更正,使他明确长短正误。一次,由于他违反了校纪给集体抹了黑,同学们都很气愤。为此,我将课堂酿成同学们与他交流的平台,一开始同学们的声讨声不停于耳,厥后我举出该生为集体着力的各种事例,当众对他说:“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为你是体贴热爱集体的人,我相信你这次能够纠正错误。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城市给他纠正的时机,是吧?”听后他泪流满面。他从当初的满不在乎到此时的羞愧惭愧。以后他再没有斗殴,学习后果突飞猛进。厥后因为搬迁,他转学了。到新学校不久,就给我和班上的每位同学打电话,表达本身的忖量之情。他在温暖的集体中获得了体贴,同时又生长为主动体贴他人的人。
其实师生干系从本质上讲是不服等的人际干系,它一般不行能到达如亲子干系般的亲密,但是调和的师生干系是可以使师生逐步成立起亲密干系,体贴在个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体贴”,《辞源》上释为:留意。《现代汉语》解曰:重视和爱惜。在以往的理论中,“体贴”实际上意味着“以工钱本”、“调和共生”等各种理念,如海德格尔对“体贴”的阐述,威尔着作对“存眷”的强调等。而此处,诺丁斯创构的理论,“体贴”是一种干系,我们不只该当主动去体贴他人,还应将这种体贴意识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以此来应对学校所面临的社会成长带来的挑战。
体贴和被体贴是人的根基需求,出格是看待儿童,其意义更为深远。很难设想一个缺失体贴的孩子,他如何能具有健康调和的人格?如何能与人调和相处?如何去体贴他人、体贴动物、体贴大自然、体贴集体、体贴社会?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成长,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推崇。许多人认为孩子只要学业后果优异,其它方面的成长都是无所谓的。于是我们看到出名高校学生因为怙恃离异早期留下的各种心灵伤害而变相反扑性地践踏糟踏黑熊;12岁村子孩子对怙恃粗暴态度不满就毒死怙恃;十几名初中生不堪课业重负集体自杀等事件。在学校,我们常常可以发明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存心扰乱秩序,还自得扬扬;与同学一起玩耍,一不如己意便大打脱手;在作业学业上对于了事;漠视集体劳动;规律分散、推卸责任等等。2004年10月10日《青年报》披露,上海市有24.39%中小学生有“在世不如死好”的想法。另据媒体报道,从2000年至2003年四年时间里,未成年犯法占成年犯法比例由6.7%上升到9.1%。为什么会造成如从此果,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乏对学生、青少年的身心调和成长的体贴。
今天,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越来越值得人们思考。未来的中国事孩子们的,未来的世界也是他们的,那么,他们能否在国际舞台上经受住各类百般严峻的考验?他们能否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再起的使命?我想,我们该当把“体贴”作为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体贴学生的所思所想,体贴他们的所作所为。
首先,我们要体贴学生生长的阶段性。
作为教育者,我们决不行以强加给学生任何不切实际的方针。我们要了解他们在生长中的阶段性,真正理解他们在各个阶段历程中的特点。好比,我曾经很失望班级中的一名10岁男生。他在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次次听写正确率不到三成。仔细阐明许多字的问题多是布局相反或多笔画、少笔画。当我想放弃时,半年后他开始有了转机,书写少了错误,而听写竟然合格了。以后我在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书籍中得知,孩子在生长历程中,如果脑发育不成熟,会导致许多对象的认识颠倒。其实,这样的问题是孩子发展发育阶段中的正常现象,如果我们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摩擦,教师会焦虑,学生有困惑。所以,当学生由于生长阶段性的局限而无法实现某一学习方针时,我们该当抱有须要的耐心,学会期待,给他们充实的尊重和信任,这样他们方能愉快生长。
从西方现代教育中,我们不难发明学校对课程的设置浮现了对学生生长的阶段性的存眷。在德国,有一条法令:一至四年级凭据儿童认知特点,以糊口教学为主,四年级以上按学科教学。一二年级学生每天上午上课,授课时间仅为4小时,无任何测验和家庭功课。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天上课时间为5小时。每个学期的德语课测验只需写2篇作文,数学测验只有一二次,并且是开卷测验。家庭功课一般在半小时至1小时内即可完成,内容不超出授课范畴。德国教育之所以如此布置,在四年级以前,人的认知并没有分化,他们主要是考虑到儿童理解力与糊口情况密切关联,如幼儿园的学生学习和游戏是一样的。四年级以后,学生的知情意开始分化,教学就是要促进他们的分化,整个教学可以从学科角度开展,像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德国根本教育的构建正是依据学生阶段性成长的非凡性和适应性原则。
对付学生生长阶段性的真正掌握,是师生调和干系成长的根本。教师只有理解学生阶段性成长的特点,凭据其生理、心理生长的适应性,选择最佳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才气赢得他们的喜爱与尊重。
其次,我们要体贴学生本性的成长。
由于每个学生来自于差异家庭配景,体力、智力程度差异,兴趣喜好半斤八两,这样就造成生命的奇特个别。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他认为我们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存眷学生浮现出的逻辑与语言两项智力,这样做是远远不足的,也是不公正的。他在研究中发明人另有其它的六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感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自省智力以及自然调查智力。因为每小我私家有本身奇特的基因图谱,他们便有差异的潜质。我们必需尊重儿童的奇特性,辅佐他们发明本身的潜力,让他们树立自信,为世界做出本身奇特的孝敬。德国粹校认为,办妥教育的焦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而他们在教育中从纷歧味追求高分,也差池后果不佳的孩子加以歧视。为了使学生对学习和校园糊口发生兴趣,学校倡导课程、教材多样化。小学一般每年举行一周专题课,崎岖班殽杂上课,学生可自由选择园艺、生物、光学、烹调、缝纫、手工等专题课,由学校邀请的各行业专家来讲课或演出。为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社交能力,学校还布置学生本身组织旅行、聚会、体育竞赛等勾当。其目的尊重孩子们本性的成长,为此,学校还努力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可以施展本性气势派头的舞台。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按照教材的差异内容,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勾当,成长学生的特长。在五年级语文课文《大瀑布的葬礼》的传授中,我回收多种学习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有兴趣的要领学习:或是给大瀑布编写档案;或是做小导游;或是答记者问等等,发明他们各自躲藏的智力(逻辑、语言、自然调查、空间),努力实现本性化教育。
教师尊重、体贴学生的本性生长,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相处、得到小我私家涵养、逐步完善自身,实现个别生命生长的调和成长,最终享受小我私家乐成快乐的糊口。
最后,我们要体贴学生道德感情的培养。
道德感情,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获得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敦促人发生道品德为或抵抗不道品德为的内在驱动力。其内容许多,包罗爱国主义感情、责任感、义务感、公理感等等。个中爱国主义是极其崇高的感情,在美国,以华盛顿为例,就设有60多所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孩子们徜徉个中学习本身国度的历史,感觉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陶冶本身的爱国情操。责任感,在道德感情中占有很重要的职位,美国的西点军校将它的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首席。
责任感,在萨特眼里就是每一小我私家都要对他所存在的世界卖力任。此刻,我们要教会学生大白小我私家与他人、小我私家与大众集体的干系,并能够主动为本身的行为包袱应有的结果。当今中国社会多重文化、各类价值观斗嘴碰撞,我们如何对峙主流思想、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社会的变革、成长,值得深思。“教育该当是大众教育的坐标。”教育不是培养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人,而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当发明一个孩子后果差时,有人就会说:“你欠好勤学习,长大了怎么办?”当发明孩子在课堂上做小行动时,有人就说:“你再这样,看你测验怎么办?”这是把孩子的不妥行为看成他小我私家的行为对待,其实,这里孩子的行为已经具有了社会性。孩子要生长成长,就该当树立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对本身的各类行为卖力任。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力图通过课程设置,班级勾当,家校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好比每周一次的“说新闻”课程,极大的更换起学生存眷社会、存眷世界、存眷人类与自然的热情,使他们把本身的学习糊口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另外在“班级模拟法庭”的主题勾当中,学生对班级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的揭露,使他们不绝增强长短意识和班级荣誉感,“做好班级小主人”。另有周末“做怙恃的好帮忙”课外勾当,通过与家长配合完成一件家务活(或辅佐家长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强化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培养“小主人”意识。
当学生具备了道德感情时,他才气拥有为本身或他人的乐成而兴奋,为集体的荣誉而格斗、为故国的强大而骄傲等健康的感情体验,因而与他人、与集体相互融合,泛起调和的人际干系。
教师只有成为“体贴”学生的人,学生才气在“体贴”中沐浴阳光雨露,才气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社会需要的能够真诚体贴自我和他人的一代接力人。
学生在学习体贴社会、体贴班级、体贴身边的亲人中,真正感觉到本身的力量与责任,进而热爱自我、热爱周围的人与事物,享受调和幸福的人生。
总之,缔造调和师生干系离不开体贴的运用,而体贴的要领论的实践是营造调和干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我们在学校教育事情中继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着:《学会体贴──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育科学出书社,2003年10月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着:《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中国轻产业出书社,2004年5月版。
3.陈琦、刘儒德主编:《今世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书社,2002年7月版。
4.叶隽:《学会体贴──教育要寻找人性的光耀》,《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8日
,新课程学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