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堂成为教师讲经的圣坛。新世纪呼唤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构建主体性课堂模式势在必行。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条件。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当中来是他们参与课堂的实践。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升华。
关键词:充分参与;自学能力;和谐民主;创新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行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灵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我们要努力搭建这个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自主、自觉、自动地参与到教学和其他的教育活动中来,自主地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师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自身角色的转换,即从课堂的“主角”“讲经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路人。
一、关注预习,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初中的语文教学多为基础知识的灌输,没有更多地传授技巧,培养能力,学生只需背过老师讲过的死知识,就可以考一个高分,到了高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学生就根本不知道怎样学习语文,自己自学的能力极差,所以,成绩根本不可能提高,反而会比初中更低。在高中阶段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方法,我在教学中主要注重的是课前预习,在讲授一篇课文之前,一定要认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听课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大致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不会的问题、看不懂的地方要在书上标注出来。我规定学生在上课前每人都要提出一个关于课文的问题,所谓不带问题不上课,例如,我在讲授《囚绿记》一文前,布置了这样几个预习题:(1)请将文中的生字词勾画出来,并借助工具书弄清含义。(2)你了解陆蠡吗?请你查资料,了解陆蠡生平,上课与同学共享。(3)《囚绿记》的思路是怎样的?请加以整理。(4)你认为哪些句子对你有所启示?请你勾画出来,并说一说好在哪里。这样,一些由老师滔滔不绝地自己“卖”出来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并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步骤和内容。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这样的良好的自学习惯,学生便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他们的才能。
二、师生平等,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来不板起面孔发问,总是和颜悦色地鼓励学生发言,充分地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或基础知识我总是鼓励他们上讲台当小老师,并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当有学生对问题答错了的时候,我从不急于否定他,而是加以提示或让他人给他出谋划策,这样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总是积极的、活跃的。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压力,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时就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更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讲授李商隐的《锦瑟》时,通过学生课下查资料,了解了李商隐的生平、为人,明白了诗人引用的典故、加上课上讨论研究,学生对本诗的理解有多种,并且基本上都有理有据,能言之有理,与教参上所给的参考内容很接近。
三、鼓励参与,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教师始终是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既是一个好的“导演”,又是一个出色的“演员”。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力图将自己怎样备课,怎样去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讲述给学生听。让他们知道老师并不神秘,只不过平时比他们多用了些工夫、多花了些时间、多动了动脑子而已,学生如果能向老师学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定会有所收获。这样,学生消除了课程、教师、课本的神秘感,就可以自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平时的多媒体教学中,我常常使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象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样做既能更形象生动地解说文本,对文本理解得深透与否又能从课件的制作上表现出来。因此,我就开始一步步探索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先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朱自清的生平、清华园荷塘的图片,一些荷花的图片,按我平时所教的方法做成课件,以备课上使用。然后提示:如果让你写“月下荷塘”你会如何去写?把你所选的图片与文字按自己的想法加上一些合适的音乐或自己解读的配音。师生在课下先评比,在课上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完自己的作品后再对照课文,看作者的好在哪里。这样一次课两次课下来,学生不但参与到了教学中,也充分解读了文本,更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开阔了眼界,从而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老师怕“耽误”上课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怕考试的“重点”讲不到,更怕学生“捣乱”,打破自己预设的“轨道”,所以他们不敢把教学的课堂交给学生。这样,我们就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契机,使学生愈来愈麻木消极被动而惰性十足。如果学生被排除在课堂之外,更谈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
四、深入思考,鼓励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学生甚至社会进步的必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学中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敢想、敢问、敢做,这也是一种创新教育。我常对学生说:能问倒老师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要敢于向课本、老师的权威挑战!这样,学生的一些宝贵想法才有可能展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的观点有时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偏执的,但是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想法,你才可以从正确的方向上引导他们。(2)上文中学生自制课件的教学尝试。自制的课件完全展示的是学生的思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有更多的自己的新鲜想法。(3)作文教学中我采取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学生完全可以找到别的同学的好的地方,破除老师可能有的局限。以上就不展开叙述了,相信各位同仁也有不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方法。
最后要阐明的一点是:前面论述了这么多要还课堂于学生,要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好像只提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并不说明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如果是那样,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羊式的教学方法表面是看似热闹,实际上没什么效果。所以,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不要忘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既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要让学生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中快乐轻松地获取知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课堂要“放得开,收得拢”。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取得了一点成绩,收到了一些效果,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让我们所有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同仁们携起手来,为语文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她能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