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立和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合力对于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实现家校合理的价值以及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家校合力;学校教育;家庭德育
《三字经》中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早就明白学校和家庭的同一性和重要性。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教育合力体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教育机制是很有价值的。
一、家庭教育及其意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和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使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鲁迅先生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不仅有养育的责任,而且有教育的责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孩子独立行走之前,大多数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的、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模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家校教育合力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践中,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并不完美,多数家长对家校教育合力的认识是到位的,主观上也愿意积极配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不统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观念上还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如,学校的教育宗旨最根本的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升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其他的概不参与。其实,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读好书,更要让孩子做好人。而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协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教育沟通不及时
家长与学校沟通不及时。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及相关情况,也就不能及时开展有效的补救和教育,家校沟通不及时,往往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3.教育时间不衔接
家校在时间衔接上产生脱节。例如,学校放学后、节假日期间,家长没有约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对学生有效监控的时空上产生了空档,一些学生正是在这空档里发生情况,产生问题。
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家校合力及其作用
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对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
1.家校合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连续不断地努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孩子的品质、性格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是潜意识学习和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在家庭生活中树立起的权威性,都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一种有力的榜样作用。
2.家校合力有利于学校、家庭信息交流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日常一些活动有大致的了解,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也可能把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环境等告诉教师,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校讯通等加强联系,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设法和学校一起去沟通、解决,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能力各方面都比家长更胜一筹。
3.家校合力有利于优化教育方法
学校是集体教育,主要在学习知识这一方面起导向作用,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四、家校合力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家访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要求教师在初中阶段每年对学生家访一次,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要家访一次,家访过程中要做好家访记录,要求家长签字。在家访时,要求教师做到:家访不告状,不指责家长和学生,要有针对性;要主动、及时与家长联系;要与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通过家访活动充分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
2.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对于家长会活动,学校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情况、在家表现及学习情况,,并做好家长会会议记录。对家长会的要求是:有签到;有会议提纲;班主任有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的汇报材料;有会议流程记录;有家长反馈意见记录。
3.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的合作伙伴。选择有一定专长和生活阅历丰富的家长组成家委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礼仪、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家委会搭建起家校教育合力的平台,畅通了沟通渠道,使家庭和学校关系密切了,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了,学校教育更有效率了。
4.利用好通讯设备
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短信(学校通讯)、微信群、电子邮件等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体育健康、获奖处分、重大活动、调整作息时间、临时上课或放假等信息反映给家长,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因此,一个深刻、全面和真实的教育,必须是教师要了解家庭,做好与家长合作的心理准备,并且积极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家长要承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本着对教育的负责,以积极的态度成为学校的智囊,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