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
语文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语”就是“语言”,“文”就是文学,无论语言还是文学都需要通过阅读来感受,通过阅读才能去品味语言去鉴赏文学,进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阅读是掌握语言和欣赏文学的最基本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应认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在阅读和鉴赏方面致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素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整体的人”这个根本的问题。二十世纪初提出对话理论的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我想这应该是大教育的方向吧。学生通过语文文学的阅读与他人、与社会、与人类、与自然建立起了联系,这种联系常常是从直观、感性、情感的层次,进入到理性的和审美的境界,学生从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使素养在阅读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通过以上思想的人识,阅读能力培养是很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阅读能力呢?
一、摒除错误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冲击下,网络的盛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急剧加大,人们没有闲暇和闲心静下心去阅读了。现代中学生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出现不能正确对待阅读的现象,很多学生特别是职中生更多侧重去学技能了,缺乏阅读,甚至消失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可怕的现象,因为人的高贵在于他有思维,会背一首唐诗不能当饭吃,但这是积淀一个人厚度的内涵所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二、在阅读中应以培养开放和多元思维为目的
阅读应该以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庸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既有的知识。”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单纯教授式的课文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最富开放性的课程,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然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同一性的思维,每一个问题几乎都要追寻统一的答案,这一习惯用于理科上或许还可以,然而用于文学作品是不行的,有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世界,有的文本更具有开放性,不是简单的统一的答案能概括的。更何况社会是多元和开放的,在教学中鼓励不同思维方式的出现也是迎合现在“创新”理念的提倡。
但是,阅读教学的现状常常是,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学生只关心老师是什么结论,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现成的结论,有的学生就提出“我怎样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的问题。长期如此,学生就渐渐失去了求异思维的能力,创造潜能就会慢慢被扼杀,学生就丧失独立阅读能力。所谓独立阅读能力,主要反映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就是对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学生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对文本做出自己独特的分析和判断,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允许有不同理解,多元理解丰富文本的意蕴。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以开放的思维去阅读。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我们必须明白,教师不是“全知全能”者,更不是真理的化身,那种习惯于教师对文本理解性俯视和机械解析的阅读教学,结果是师生都缺乏阅读的原创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合理的引导。
四、多渠道,多角度培养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教师有时为了教学成绩而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正处于视野扩大,思维成熟的年龄段,限制他的阅读,也就限制他的“成长”。教育素质的提倡发展,解放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树立,阅读教学受到重视,现在很多学校专门设置阅读课,有语文老师指导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思考,并逐渐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没有阅读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筛选,没有阅读也就没有思维的锻炼,视野的扩大。现代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