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数学的难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障碍,,因此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解题规律性,因此数学往往成为使学生在考试中拉开差距的科目。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传授者,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初步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系统学习,达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以第四章《圆与方程》为例,在此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掌握基础最关键
第一节《圆的方程》是学生首次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方程表示圆。学习内容的陌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处在同一个出发点。对于首次接触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强,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章开始阶段放缓教学进度,保证学生达到对本章知识学习和运用的基础。如果学生连基础都没学好,后面的教学就无法有效开展。
教师初步讲授了圆的标准方程后,首先给出两个圆心的坐标和半径长度,训练学生掌握标准方程的列法。接下来请学生用所学知识解答例1,在黑板上列出判断关系式。逐步教学,用例1的问题“判断点M在不在圆上”延伸到问题“点M在圆内、圆上还是圆外”,引导学生将例1关系式中的“=”转换为“>”“<”,再进行思考。
二、总结归纳最有效
本章中涉及许多考点,比如判断点M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公共点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是相交、相切还是相离,还有通过各种已知条件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切的话又分为外切和内切,相离的话又分为包含和不包含,两个相交的圆又可以衍生出很多题型。因此,本章知识点不多,考查题型非常多,但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解题规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初级题型时,让他们逐渐训练难度递增的题型,引导学生在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但由于个体认知差异,每个学生总结的又各有不同。因此,老师在学生自主总结、了解了大致题型后,要选择一节课专门进行题型的总结归纳,以清晰的思维和分类,帮助学生理清考查重点和解题思路。
三、训练巩固最牢靠
老师在讲解每一节课时,都要当堂对内容进行巩固训练,先不要求学生拥有解题速度,首先保障他们的解题正确率,对每一个题型都进行一个题型多次训练的模式,分散学生的学习难度,防止学生因积累问题而加大了后期学习难度。在各个击破训练后,进行题型混乱训练,打破一种题型的固定思维模式。学生对照之前总结的题型,反思后加强理解,提高整体答题效率。
参考文献:
韩静.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