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好现代文,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达到趣味与实效的统一。所以说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学的成功。因此,从目标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现代化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创新;教学方法
一、目标:设置贴近文本,回归语文
语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不是政治课、历史课,所以在教学目标设置时更应该回到语文本身,着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回到文本本身,着重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挖掘,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首先应该站在整体的高度设置教学目标。作品被安排在教材的位置,体现着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站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角度,从本册教材入手,体会该篇课文的编写意图,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横向对比,对同类型文本进行纵向对比,把握作者的编写目的和意图。其次应该深度挖掘作为独立个体的文本价值。一篇文章被选为课文之后,我们不仅要从整体关注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文本的关系;更应该关注这篇课文作为文本应有的价值。关注文体的特点,例如散文教学就要关注它的抒情性,鉴赏优美的语言文字;小说教学则要关注人物形象,品味作品主旨。关注文本的艺术价值。最后应该紧贴文本,适当地进行扩展补充。新课标曾有这样的阐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深度挖掘文本内容为基础,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适当扩展补充,以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方法: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合理评价学生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界的共识。课堂上学生的声音很多,老师的声音逐渐变得微弱,在有一些地方,老师几乎失去了声音,变成了课堂的摆设,变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没声音”的情况。这样课堂失去了方向,会使得现代文教学变得混乱,学生的学习失去一定的指导性,会导致语文学习低效,学生在热闹中度过一节课,可能一无所获。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主人翁意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的,并非学生或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少讲或不讲,只让学生漫无边际的讨论,看似热闹非凡,实则一无所获。所以教师要有主人翁意识,不能放任学生,,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的内涵。其次,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抓手,促进课堂生成。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一言堂,课堂的知识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中“生成”,并非教师灌输所致。如果想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活动是必须的。
三、练习:重视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 万字。”但实际上,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现代文阅读能力,不仅仅来自教师平时在课上授予的方法,更多的则来自日常的阅读积累。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仅凭课上几篇课文的讲解,对提升现代文阅读帮助甚微。
教师首先要教好课内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为教师好比是导游,他们以课文为抓手,向学生展示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如果教师的教授索然无味,学生势必对该作品丧失阅读兴趣,不愿意进一步阅读。但如果教师的讲授绘声绘色,就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愿意主动阅读。其次,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当下,出版物质量参差不齐,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微博、博客等阅读客户端一起简便快捷的方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所以这时,语文教师就成为捍卫阅读净土的卫士。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筛选,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年龄特点、阅读需求等,推荐相应的经典作品。
综上所述,从当前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随意,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缺乏方法指导,缺乏沟通交流;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现代文,或者在热闹中就将一节课糊弄过去,无法学会真正赏析一篇文学作品,丧失对现代文阅读,甚至是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必须全面有效地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程鸣.建筑美 简洁美 个性美:近五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技术特点[J].语文知识,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