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 “迁想妙得”等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造型艺术,形成了中西方美学中关于造型理论的差异。
[关 键 词] 中国画;意象造型;特征
[中图分类号] J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040-02
中国画教学在临摹、写生、创作各环节,从观察到表现等诸多国画造型训练过程中,长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极容易与西方造型相混淆,借助西画客观观察训练方法,面对中国画教学课题无法对接,容易陷入被动尴尬的境遇,中国画以意象造型为基础,有别于西方造型方法。本文从中国画意象造型的形成、笔墨语言、独特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情感因素变现、写意创作观几方面,阐述中国画意象造型特征,明晰中国画的本质之所在,理清中国画教学思路,做一论述。
一、中国文化审美是中国画意象造型的形成基础
艺术意象是画家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蕴追求的体现,意象造型是画家把主观的审美意念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并以独特的绘画形式表达出来。
早在一千多年前,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奠定了中国画注重“神似”并逐渐发展为崇尚“写意”的思想。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曰:“应物象形”,到唐张彦远“象外言意”等画论精髓,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倪瓒说:“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到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因而,“以形写神”等中国文化审美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造型艺术,也形成了中西方美学中关于造型理论的差异。中国画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外在表征,中国文化审美是中国画意象造型的形成基础。
二、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画的精髓。中国画笔墨是画家心灵迹化的表现方式,造型与笔墨密切关联,凭借笔墨语言而立意为象,写出物象的形与神,借以表达作者的意向与情感。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黄宾虹讲“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故“写意”是既写物象之意,又写画家胸中之意,中国画的难度也正在于此。意象造型,就是训练作者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花鸟画家为“万花写照、百鸟传神”,表现生命意象。
山水画造型也是意象的,是画家对自然景物进行主观再创造的造型方式。对自然理解、认识、体验,其笔墨语言服从于意境需要,山水画意境追求“可行、可观、可游、可居”的总体要求,笔墨既依附于自然丘壑,又游离于自然与心灵之外,成为画家表达情感、意念、精神的载体,在中国画论中称写实为写真,写真不只是写形,更是写意、写神、写心,所以笔墨在中华民族心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中国画独特的观察方法
中国画造型的观察称为“意象观察法”,意象观察结果所塑造的形象称为“意象造型”。
意象观察有“静观”“动观”方式,“静观”注重对物象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对景久坐,“万物静观皆自得”,中国画论讲“澄怀味象”,“澄怀”是意象观察的准备,“味象”是意象观察的结果,即先要摒弃杂念,使心澄静,精神达到最大自由,进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中国画意象观察法与西画具象客观的观察方法有所不同:西画观察往往直接进行描绘。而中国画强调观察得到的画意放在胸中熔炼,酝酿构思,,并用知识储备去丰富感受的内容最终达到通神意象。如,郑板桥画竹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从自然“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包含了从观察认识到表现的全过程:“眼中之竹”即自然实景,是意象的雏形;“胸中之竹”是构思,是物象概括提炼为艺术意象;“手中之竹”是艺术意象的物化,是创作结果。他把主观与客观、艺术与真实相融,创造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
中国山水画家面对自然同样采取了意象观察方式。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的观察方法,这是“动观”方式。“动观”打破固定视点的局限,画家视线游走于自然天地之间,是用心灵的眼睛来观察万物,自由地按意境的需要把自然景物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如“画圣”吴道子,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地山水,作下草稿,他从蜀地游历数月归来,无一草稿,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作大幅壁画,嘉陵江纵横三百里风光,一日挥成。这就是目识心记、意象观察、意象创作的结果。[1]
中国画家采用“俯仰自得”的精神观察宇宙,中国画观察是一种更自由的散点透视,它与西方采用固定视点焦点透视观察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四、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方法
中国画有山水、花鸟、人物不同题材,其手法有工笔和写意,工笔画细腻精微,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造型,它们和写意画一样,不求肖似,而追求神韵、象外之意,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
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成为品画的艺术标准,中国画色彩表现,追求“水墨为上”,淡雅之美。中国画十分讲究用笔用墨,中国画笔墨精髓,是画家运用自然万物来领悟中国画用笔之法的结果,唐张彦远“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用笔成为中国画基础的基础,书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画家在驱使笔墨过程中,创造出丰富的笔法、墨法,如山水画的笔墨形式非常丰富,勾、皴、擦、点、染、泼、破、宿,笔锋的中、侧、逆、顺、露、藏、聚、散等,笔墨意趣是绘画的灵魂。如,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法”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七墨法”即“浓、淡、破、泼、焦、积、宿”。
“以书入画”“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画的重要特征。将书法用笔引入绘画之中,极大地增强了线条的抒情性、写意性,其所谓“笔精墨妙,神采生焉”。笔墨具有生命意味,其意象的表现方法构筑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