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就是残障学生的就业之基。培养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是解决残障学生就业的关键。从对残障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到对残障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残障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005-03
国以民为本,民以业为主,如果说就业是残障学生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就是残障学生的就业之基。培养残障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是解决残障学生就业的关键。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氛围和就业氛围的实训场所,让学生身处其中,不断熏陶,将职业意识、品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渗透到生活教学、知识积累、技能教学等各个环节中,将是补充完善特殊教育中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本文从残障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出发,对他们的职业意识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对残障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
残障学生的就业与生存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指出:残障学生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就业困难群体中最需要扶持帮助的人群。全面提高残障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是适应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一系列帮扶残障学生的政策与措施的出台,使残障学生就业比例逐年增加,但残障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还是不容乐观。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能够升入高级学校继续求学深造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将直接面临如何融入社会的课题。通过对残障毕业生的调查、摸底,发现56%的学生在就业之后却在单位干不长,48%学生的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通,工作上稍有不适就负气离岗。62%的用人单位感觉难以和这些特殊的员工沟通。残障学生很痛苦,用人单位很无奈。而更无奈和痛苦的是下岗之后残障学生又很少能找到更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积极主动的职业意识和完备的职业能力,工作中缺少积极性、主动性、担当性。因而,如何让残障学生真正做一个自理、自立的人,如何创造一个使他们能够成功、成才的环境,让学生把未来美好的前途寄托在具体的事情上,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让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再是走入社会前的冲刺线,而是作为定夺学生未来的起跑线,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内涵
残障学生职业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是在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认识职业、了解职业、争取岗位成就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
总和。
职业能力是残障学生从事某项职业所具有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技能等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一切内容。
三、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残障学生除了进行德、智、体、美、劳动技术等多方面融入社会的综合素质培养外,还应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平等地参与社会、求职谋生,回归社会。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残障学生获得完整人格和幸福生活的关键。
(一)培养残障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视力、听力障碍学生联想的特征数量少,分布分散,概念表征受感知觉经验缺失。而智力障碍学生的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残障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听觉缺陷、视觉缺陷、智力缺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视力、感知觉以及识别能力的发展,在记忆、思维、理解等方面的发展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学生。而靠视觉、触觉、感觉了解外部环境,获得的信息量少,极易受表面现象的影响,所以他们大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卑、孤僻的心理,容易急躁、盲从、多疑,希望与社会交往但又怕与社会交往的心态远远超乎正常人。
(二)认知水平是培养残障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
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修养。特殊教育学校是残障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主渠道。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抓起,,开设适应性课程,发掘潜能,发展其个性和特长,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不仅仅进行“扬长”教育,还要根据学生生理缺陷进行“补偿”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化、有意义”为教学原则,以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为出发点来设置课程和教学环境,整合教学资源,从学生本体生活逐步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设置课程时应根据智残疾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多层次、小步子循序渐进地进行,拓宽知识面,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心理辅导与咨询是培养残障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
残障学生应该有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要看到自身的优势,还要根据自身的优势,从小制定生活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在特教学校中,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智力较好的听视障学生表现为:平时不爱和同学交往,自卑孤独,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苦闷、焦虑、急躁,难以自我调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干什么。所以,心理辅导与咨询不应该是就业前的临阵磨枪,在残障学生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需加以引导,并促成正确的职业意识与信念。贯穿于残障学生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帮助悦纳自己,树立自信自强的就业信念,发掘自身的就业资本。自从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来,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以成功残障学生案例以及身边毕业的同学的成功就业案例来教育学生,鼓励他们磨炼自己的意志,以达到自立、自强的渗透教育。通过开展心理课和个别的心理辅导、教师关注以及组织他们与健全学生一起活动,一同登台表演,一同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让他们平等参与,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逐步克服自卑和孤僻,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