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要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改革;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092-01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职业种类日趋多元化,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任。本文主要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
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变革。新的时期,职业学校与社会企业不再仅仅只是人才的输送方和接收方,利用市场经济的导向,职业学校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是解决当下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必然选择。企业要想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就必须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需要作一些调整。
(一)将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引导
一方面,企业应该与职业学校产生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共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内已经取得了一些与企业合作教学的成功经验:学校要与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企业要向学校表明自身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校也要与企业探讨合作教学的开展形式;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式教学,必须要紧扣学生的发展需求,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企业也需要增加一定的支持,例如生产设备、技术支持等。
(二)进一步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现代职场对职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
现代社会信息量急剧膨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职业岗位对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传统职业教育更偏向于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的正确培养,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就职环境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我国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基于此,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坚定对职业教育目标的改革:应该将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态度当作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业教育
鼓励自主创业是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把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纳入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中,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职业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毕业就业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如果职业教育过程中能够培养毕业生的创业能力,那将会给毕业生带来新的人生出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创业理念合理地引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对创业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克服对创业的恐惧思想。
第二,多开展社会性实践课题,让学生逐步累积独当一面的社会经验,教师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研究出符合高职生真实情况的相关课题,并引入课外教学之中。
第三,应该积极地与社会创业机构取得联系,展开创业教育工作。
三、教育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企业和兼职教师少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严重困难,也是职业教育水平难以取得较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相关职业学校应该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对于职业教师而言,则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改善教师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一方面,教师应该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教师学习活动,让自己处于一种学习的状态,不断地提升自己;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该秉持积极创新的理念,要勇于推翻传统教学方法,敢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经验,,从而形成一套新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出更加贴近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展开体验式学习。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利用VR设备,让学生产生虚拟现实的感受,提升教学的科技性,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通信设备如手机,展开自由的分组学习,在不影响实践技术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讨论任务,利用通讯设备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以提升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发展任重道远,只有建设好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企业参与的职教师资队伍,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动员他们投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设中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障我国职教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庞学光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J].教育研宄,2013(1).
[2]黄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