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基础教育领域被赋予了新的评价理念。语文学科因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质,表现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评价特点。在总结新课改背景下语文学习评价成就的基础上,探索改进措施并结合当下教学体制改革的实际提出语文教学评价理论发展的新畅想。
[关 键 词] 课程评价;语文课堂;新课标;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1-0101-01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基础教育进行了不同层次的重构。其中,课程评价不仅成为衡量课改实施效果的“温度计”,也不自觉地成为课改潮流中最突出、最关键、最具代表性的一股。
一、当下中学生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考为手段,以选拔为目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新课标指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换句话说,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但当下为了适应各种考试,语文课程并没有实现它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考试为标杆,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之美,更缺乏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发展性建构。相反,语文课被简单的肢解为生字词的识记、古诗词的背诵默写、文本中心思想的照搬原抄,教授起来毫无乐趣。
(二)过多基础知识的考核,忽视了过程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选拔目的,语文课程评价的内容也并没有摆脱“大统一”的格局,现阶段的单元测试、期中试卷、期末试卷如此的步调一致,不得不把语文课堂评价绑定为基础知识、客观问题考查,而对于三维目标中情感领域以及语文自身丰厚的人文内涵评价则很少。另外,在当前教育转型的尴尬时期,新的教育理念并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
(三)现行的某些评价方法过程繁杂,收效甚微
为了达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目的,语文课程设置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评价手段。比如学生语文成长记录袋、语文学习量规评价。这些评价手段客观上迎合了新课标的“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的要求,但是着眼当下实际,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四)似乎在建构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的全方位评价体系,践行综合性评价的新理念
目前,有多少家长知识水平都跟上了时代步伐,又有多少课堂能让学生走上讲台评价自己欣赏别人?再者这些评价元素都不过为主观评定,教师也是人,也有个人喜好,如果把这些作为甄别的条件是不合理的,既然评价内容的客观性存疑,那么就不能承担多元评价的任务。
二、改进语文学习评价的措施
(一)语文课堂的最初教学目标是什么
只有认真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为语文课找到目标归属和评价方向。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容量,围绕它的评价主要考虑是否根据课标突破重、难点,各个教学环节设计连贯,出色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二)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学生还是评价老师
语文课堂是一种聚焦与发散并立的课堂,一方面需要把目光放在课本研读推敲,认真掌握那些文化精髓上,另一方面应该让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语文的魅力。如果失去学习的主动意识,则不能及时自我检测和自我监督。
(三)语文课程评价性质应该是过程性的评价
课改为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架起了桥梁,在语文学习中,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那么评价中,我们不仅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组合与创新。在评价中看到学生为主体进行思考的痕迹,就是语文课堂评价的进步。
(四)建构合理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一个机构的运作离不开支配它的核心理念,,一种新方法的植入更离不开操作它的新体系。结合教育新理念,我们的评价体系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语文学习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首先,从小组互动入手。现在的中学课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都鼓励小组进行探究学习。其次,从专项训练入手。班级里组织各种专题活动,汉字听写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视角。最后,从活动中入手。例如教师通过“回首半年语文路,感念最美语文心”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评选出这一学期语文课本中“最美语文人、最美语文事、最美语文景、最美语文诗和最美语文心”,学生在评选中要给出每一个获奖者以颁奖词。这不仅带领学生对整本书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同样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维目标整合下的语文课堂是丰富且具有内涵的,对语文课堂评价也应该富有创造性和可行性。因此评价理论要围绕课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的。另外,关于如何评价语文素养,理论指导不够细化。学生的情意领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价起来很复杂,评价理论在这方面应该多借鉴西方教育评价理论,找到适合我们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时金芳.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反思与建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1):69-73.
[2]曹如凤.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J].小学教学研究,2014(11).
[3]杨慧华.三维目标整合下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策略[D].西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