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试图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基于“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4-0012-02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构建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同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宏观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准则主要参考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高职和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途径、方法上均有较大差异,故这些标准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也提出系列的指导意见,主要是围绕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制度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少之又少。各类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指标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并不多,势必引发高职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就业等方面[1]。
(二)高职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复杂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根据南京某高职院校调查研究表明,该校已连续三年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UPI结果中需要进行关注(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所有施测人数的百分比维持在15%~20%,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UPI的检出率基本一致,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尚可,但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加上高职院校学制和教育资源有限,,这项工作的开展本身迫切并且艰巨。
2.高职学生角色转变急剧而且频繁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制上采用“2+1”,两年的在校时间,学生面临连续的角色转变:从进校时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大二顶岗实习时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年龄阶段也需要他们完成从青春期到成人的转变[2]。角色转变需要相应的心理调适,若没有及时、顺利地适应新的角色要求,必然会出现系列问题。所以,怎样帮助高职学生学会适应角色转变,调整自我也是一大难题。
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顶岗实习时,虽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但更多的要求来自明确、严格的工作责任和分工,从而产生诸多认识、情绪、适应方面的问题。高职学生对实习的期待往往比较理想化,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定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与现实的差距也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挫折感,但又缺乏较好的社会支持和解决途径,这也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在一些基层操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存在工作强度较大、工作内容枯燥等现象。另外,顶岗实习期限一年完成才能转成正式员工,学生本身成长和锻炼机会有限。他们对工作的熟练程度、技术能力、责任的承担等诸多方面不能与企业正式员工相比,所以工资待遇较低。但学生大多不会看到自身局限,通常认为“同工不同酬”[3],对顶岗实习的必要性也存在很大的困惑。
(三)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不足
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高职院校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1)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向性模糊,不少学校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2)对心理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缺乏研究,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任务不明确;(3)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性培养方案[4]。
(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比较稀缺的现象。教育部要求每校配备专职教师不得少于两名,但高职院校通常人数不足,且教师主要专业背景为思想政治教育,而非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同时,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兼职人员更少[5]。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内容繁琐,涉及学生管理、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各个方面,大多只能勉强应对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短缺是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主要是依赖企业的监督管理,但企业还是以盈利为主,其发展目标在于创造企业价值,对实习生的教育管理一般仅限于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缺少深层次、全方位的思考,更难顾及实习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学校与企业也只是合作关系,很难苛求企业对学生的实际管理与教育情况。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一)完善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建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构建切实可行、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工程,它是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但在政策指导、制度保障、组织管理等方面,确实也存在许多现实因素与困难。但是,只有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才能有效地激励和保障学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