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职学生属于我国重要的预备人才群体,但当下的中职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中职化学是中职教育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但却因为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实验机会较少且有效率较低、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等原因使中职化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该增加实验的有效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验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制作课前自主学习单,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开展微课,更改考核方式,通过自评、过程性评价等让学生始终保持有效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学习。
[关 键 词] 实验;中职学生;化学课堂;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2-0166-02
中职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不理想或较为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不及高中生,但依旧是我国未来不可缺少的栋梁人才。而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化学这一科目更是中职教学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为了对中职的学生进行有效培养,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开展“微课”,创建自评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还应该增加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通过趣味实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更可以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深刻地了解、认识化学。还可以制作课前自主学习单,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并预习课堂上即将要学习的知识。
一、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中职的教学方式存在些许问题,这些问题在化学课堂中更为明显。化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出很多结论,然而现在的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实验课的设计相对较少。而很多中职学生较为缺少学习化学的兴趣,上课常常出现走神、做别的事情的现象。这种情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寻找学生无法有效学习的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对于化学的学习热情不高
首先,现今大多数的中职生是希望能早日参与工作的学生,与其他高中生相比,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上都有些许欠缺。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也相对不太扎实,再加上初中時化学仅仅学习了一年,并且相对于其他学科,化学的知识比较难。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低,自然难以自主学习,难以有效地获得知识。这样的情况使中职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存在相对较大的困难。学生难以有效学习,平时上课时较为不认真,难以完全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仅仅在期末时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来努力学习或复习,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中职大多数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不足以让学生主动学习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但现在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都与初高中相同,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有效,但却不适合中等职业院校中的学生。他们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难以有效地学习,严重者更会产生厌学情绪。中等职业院校的很多教师常常是提前备课,在课堂上仅仅讲完准备的内容就结束教学了,和学生少有互动,无论是课堂提问环节,还是随堂测试和抽查,都相对较少。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中,更少有机会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效率较低,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哪怕认真听讲也难以获得知识,从而变得不愿意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明显不利于学生之后的学习与发展。
(三)中职化学学习较为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使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难以灵活运用
化学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化学中的很多知识都非常抽象,难以具体化,学生难以理解,更加难以牢记知识点和方程式。这样讲授的化学课也比较枯燥,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本就相对较低,对于这样较为枯燥的学习更是缺少兴趣,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不仅如此,化学这一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完全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将理论结合实际。如果教师较少重视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只是重点去讲解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难以真正地学会化学,运用化学。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知识。
二、中职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中等职业院校是国家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办的学校,但很多中等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因为学生本身基础不扎实,对学习的兴趣相对较低;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中职学生,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为了使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我们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自主学习。经过研究调查分析,我们总结了中职化学课堂开展有效教学的三种策略与方法:
(一)在课堂上增加实验机会,让学生理论实践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由于中职化学和初中化学有较大的不同,中职进行化学教学大多是为了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可以使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分别在做中教、做中学。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述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引入实验,来辅助学生有效学习。这里的实验包括两种,一种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这种简单实验在理论课上就可以进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种是学生自主操作的实验,即教师将学生带到专门的实验室,让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讲解清楚实验的步骤、所需要的仪器等。然后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停地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牢记知识点,并且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比如,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标定”这一实验中(准确称取0.13~0.16 g基准物质草酸钠三份,分别置于250毫升的锥形瓶中,加约30毫升水和3 mol/L硫酸10毫升,盖上表面皿,在石棉铁丝网上慢慢加热到70到80℃,即刚开始冒蒸热气的温度,趁热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开始滴定时反应速度慢,待溶液中产生了Mn2+后,滴定速度可适当加快,直到溶液呈现微红色并持续半分钟不褪色即终点。根据草酸钠的质量和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计算高锰酸钾浓度。用同样方法滴定其他二份草酸钠溶液,相对平均偏差应在0.2%以内)产生了温度、颜色等方面的变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该实验,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牢记实验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另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比如“水中总硬度测定”实验,该实验进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家乡的水(因大部分学生来自郊区或农村,一般用地下水即井水,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备水样)用于实验,这样的实验贴近生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