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 药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建立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高职高专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 键 词] 药理学;药学服务;项目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6-0024-01
当前我国社会药学工作的中心正由“药品中心”转向“患者中心”,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药学服务能力要求。药理学是药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但现行药理学的教学“重知识、轻应用”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药学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为使药理学教学与相关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笔者对本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药理学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储备满足岗位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一、改革的实施
(一)以药学服务为核心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负责任的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工作内容包括用药咨询、用药指导等。传统药理学教学中,偏重于理论,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体系而缺乏实践,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要将提高药学服务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以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作为载体,将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的实施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达到“教、学、做”一体化,较好地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统一。笔者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典型的职业工作内容分解为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包含多个教学任务,使课程体系有机地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
1.调整教学内容
以药学服务岗位的实际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强调对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笔者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基础技能、各生理系统合理用药指导和综合用药指导三个模块,每一模块由若干教学项目构成。基础技能教学项目强调药理基础知识和药学服务基本知识的训练。各生理系统合理用药指导教学项目强调对单一生理系统疾病的合理用药指导的训练,同时拓展相应药物的药理知识。综合用药指导教学项目强调从整体角度分析疾病并指导合理用药的训练。
2.丰富教学手段
(1)模拟药房
仿照市场药店设置模拟药房作为教学场所。模拟药房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氛围,学生可在其中进行合理用药指导、处方审核等学习实训,并兼顾社会能力的培养,模拟药房已成为连接药理学理论与药学服务实践的桥梁。
(2)微课与翻转课堂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而设计开发的一种视频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学习,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优质的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笔者在充分分析每个教学项目涉及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前提下,设计微课内容,并录制微课。笔者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如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指导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和案例资料,针对微课结尾提出的问题,各组进行课外自主学习,组内汇总学习成果,形成多种形式的汇报材料;课上依次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修正、总结;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保证实现教学目标。
(3)微信平台
借助微信强大的通信与社交功能,教师可以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互动。笔者在微信平台注册了公众号,推送了微课及大量药理学相关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微信平台教师可以和学生進行实时交流,可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升了教学效果。
3.考核与执业药师考试接轨
执业药师考试由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成绩具有法律效力。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执业药师考试接轨,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使学生提前体会考试氛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积极意义。
二、总结
笔者在教改实践中以药学服务为核心,进行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卢仁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3):144.
[2]于正永,孙秀英,杜文龙.浅谈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大众科技,2009(3):152-153.
[3]李娟,刘明朝,郭海涛,等.微课和翻转课堂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33):6572-6574.
[4]董黎明,焦宝聪.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7):108-113.
①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青年专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课题编号:14Q180)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伟强(1979—),男,汉族,黑龙江人,工程师,讲师,从事药理学、药剂学、药物提取等方向的科研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