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叫苦”。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学生对古典诗歌没兴趣。如何才能改变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关键从兴趣入手。以《静女》的诗歌教学为例,从诗歌朗读、教学模式、学习效率等方面讨论了一些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 静女;古典诗歌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8-0103-01
職中古典诗歌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叫苦”。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学生对古典诗歌没兴趣。一方面,职高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看不懂,也不想看。另一方面,他们喜欢“快餐文化”,习惯粗看故事情节,对艺术手法、写作特色根本没兴趣去分析。所以,古典诗歌对他们而言是既枯燥乏味又遥不可及。
真的是没法教吗?当然不是。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喜爱探究、富于想象力的年龄,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极度渴望被认可,故而笔者尝试了这样一种教法,或者说是学法,不仅教者省心省力,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一、引入激励机制,变怕读为愿读
学习古典诗歌,朗读是关键的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即使基础不好,也能对内容理解一二。多读、精读对语文教学来说,行之有效。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朗读是古诗文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读呢?就用激励制度吧。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名家范读、学生模仿、学生个读、全组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寻找差距,并且采用相互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别人的肯定中增强自信,大家你争我赶,渐渐地就由怕读变为愿读,此时教师再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技巧的讲解。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由原来的只能读出停顿慢慢提高到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能对文章内容及感情基调略知一二了。
二、紧跟时代节奏,变怕学为乐学
学生之所以不愿学习古文,就是古文离我们的时代、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又或者,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去发现、去探索古今的不同。例如,在教授《静女》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很多时尚的元素,让课堂不再枯燥。《静女》是一首爱情诗歌,表达的就是男女青年纯朴而又热烈的恋情。所以,从爱情入手,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现在,有人声嘶力竭地唱着“死了都要爱”,有人在大型节目中公然提出“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同样是爱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不禁感到好奇:古人是怎样表达他们的爱情的呢?又如,课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假如你成功穿越回到古代,成为“静女”,请你叙述故事(可尝试诗歌形式)。非诚勿扰、阿信、穿越这些时尚元素,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由原来的怕学变为乐学。
三、变通教学方法,变难学为易学
学生怕学古典诗歌,原因就是太难了,根本无法理解。只要我们适当地变通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古典诗歌并非难事。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可能对诗歌本身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如果要让他们去死记硬背那些教科书上的答案,学生就不太情愿了。所以,可以灵活一点,从理解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诗歌。学生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捕捉课文的主要画面,可以用绘画,用现代文,用打油诗,甚至用网络语来改写诗歌。再以《静女》为例,很多学生读《静女》之后就知道里面有三幅画。所以,有的学生画出了男子等待时的焦急,有的学生画出了草地里的清新,有的学生画出了同吹彤管的默契,有的学生画出了四目相对的深情。通过“再现”和“重演”,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得到了深化和发展。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归纳主旨,我设计了一张表格,从约会地点、见面方式、赠送礼物三方面将古今约会方式进行对比。对此,学生兴趣浓厚,也有话可说,很快,本文主旨就一目了然了,同是爱情,但本文的爱情却在热烈中透着纯朴。这样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可以成为主力军的,诗歌教学也就变得容易了。
四、拓展课堂容量,变活学为活用
活学是为了活用,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后,还要把他运用到其他的领域,能够举一反三。在《静女》教学中,我特别引入了和《静女》较为相似的《郑风·子衿》,要求学生比较异同。这一比较学习法不仅扩大了阅读量,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学生自己去辨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样,语文教学也是人文教育,它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物欲纵流的年代,学生的价值观极易产生偏颇。为此,在课堂最后我回到导语部分,以学生熟悉的《致橡树》为范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让学生知道爱情是非常美好的,我们应该在合适的年龄摘取果实。
古典诗歌确实难教、难学,尤其在职中学校,但是只要我们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能够从学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是愿意回归语文课堂,愿意和教师一起去感受古典诗歌之韵味。
参考文献:
刘赟.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