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岗融合”教学模式

2017-08-0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 现代农艺技术是我国中职院校中农业类目重点发展的学科,“课岗融合”是中职院校农学类专业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存在着些许问题有待完善,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完善“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对当前我国种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教学保障条件进行说明,以期能够促进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在“课岗融合”教学模式下的完善与发展。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农艺技术;“课岗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1-0007-01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懂理论、明实践的创新性人才。为了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一农业奋斗目标,就要求重点发展我国素质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中职院校作为人才直接输出的教育院校,提升其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育水平十分重要。为此,近年来我国中职院校逐渐在农艺技术专业融入了“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亦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
  一、基于农艺技术专业开展“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宗旨
  在中职院校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农艺技术专业是一项集综合性、复杂性和技能性三维一体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明确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成为农业应用型人才。我国中职现代化农艺技术专业的课程旨在要求教学要以技术技能型的内容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将所教授的知识点以技术性、岗位性和实践性进行体现,中职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尽量围绕着农艺技术专业中栽培植物的比重、大田管理和收获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进而使农艺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专业化,并通过实践课的推进实现“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在“课岗融合”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将其对农艺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整理出来或落实到教学中去,让中职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农艺技术专业的专业化知识能够最大化地实现社会价值。“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当前社会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职农艺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的。
  二、我國种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具体如下:(1)重理论,轻实践。我国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部分的讲解,且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性较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缺乏参与性,长期如此便使教学质量过于理论化而让学生得不到实际锻炼,继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缺乏地域针对性。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受地域性影响极为明显,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是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对人才进行招募,然而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过分依赖于统一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教材,没有对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进行针对性教学,进而使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当前我国中职现代化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学没有摆脱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价值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匮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显然这种教学方式难以促进农艺技术专业的良好发展。
  三、推进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岗融合”教学所需的保障
  (一)强化“课岗融合”的教材编制
  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推进,就必须立足作物田间管理、农业技术服务、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购销等岗位和岗位群,对我国农艺技术从营销、加工和生产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培养。组织中职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师与相关的教育专家进行实际考察,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开发的新品种和新的耕种与农田维护技术进行驱动,在探究调查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以实用性为基本原则将农田开发项目中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进行整合,进而在农艺技术专业的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融入教材的编制中去,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要求对接,进而促进“课岗融合”教学模式中教材科学性的有效发挥。
  (二)“课岗融合”的课程安排应当考虑季节因素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课程普遍具有实践性,在课程的安排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过程性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面临的对象实际上是认识、栽培和养护农作物,然而农业植物的生长具备一定的周期性,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较大。为了能够让“课岗融合”的课程安排更加具备科学性,教师就需要对其户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与安排,尽量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季节对课程做出实践,合理的农时实践安排要求“课岗融合”的课程安排必须以节气为中心,唯有如此才能够做到教学接近生产的实际。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直接输出的院校,其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人才的专业素养。为了能够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传统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思想观念,通过“课岗融合”的方式强化中职院校农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让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能有所施”,积极将自身的专业技能应用到现代农业职业的岗位需求中去,进而让中职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俊邦,张而贤.浅析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2015,2(30):32.
  [2]尹小莉.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求知导刊,2016,11(13):150.
  [3]徐文选,杨亚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3,9(6):236-237.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