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郊区党校,山西 阳泉 045000)
[摘 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为关键时期的教育也要引起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农村教育,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应试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针对农村教育来说,更需要从“应试”向“素质”转变。
[关 键 词] 农村教育;应试;素质;转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2-0052-02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实告诉我们,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以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摆在我们面前的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一、农村教育由“应试”向“素质”转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
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应试教育更是要以升学作为出发点、着力点,其中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对象过于局限;第二,教育内容过于片面;第三,教育过程比较表面化;第四,教育效果不理想,存在一定的虚伪性。
这些问题也体现了应试教育只是强调人的认知及发展,而且让中学、小学的课程发生一种非正常的偏斜。应试教育让学生的知识过于片面,制约着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和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并且以完善、全方位提升新一代人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育。简单来说素质指的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作为基础,在环境、教育双重影响下形成、发展而来的,其特点在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为一体的且是比较稳定的。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并不是单指的知识、体质的个别属性,或是某个方面,而应该指的是整体内在身心组织结构和质量的水平,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更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素质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形势。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因为长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其基础教育更需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发展的必然,更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农村教育实现由“应试”向“素质”的转变对策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当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都在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也是新世纪的重要思想战略。素质教育的春雨已下到了农村,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太过于长期,而农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以致于在当前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农村教育中,如何实现“应试”向“素质”的转变是需要每一个人重视、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在长期的时代发展下形成的,是一种固有的思维,要想转变固有的观念并不容易,而且观念起着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求教育者一定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并且不断实践。同时,笔者认为,在实践转变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学生的合作是双向的,交流也具有双面性。确实也有很多农村教师已转变了观念,但是学生的意识、行为等仍未走出“应试”的怪圈,就算理念再好、做法再科学,如果学生始终是不配合的行为那么也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效果。例如,以小学来说,很多学生认为,小学升初中只需要考语文、数学,因此只需在这两科上花费点精力即可,而素质教育则要学生接受更多的内容,如锻炼身体,发掘自己的亮点,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而实际上,学生由小时候开始,就构建起一种“听话”的概念,认为自己来接受教育就是需要“听”教师的话。这种观念造成学生从接受教育那一刻起,就越来越习惯接受、顺从,无法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但是,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演戏,而是需要得到学生的支持。例如,我们想深入开展新的教学应用,如应用合作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进行学习,但学生的参与不积极,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要淡化学生所谓的“听话”意识,要强调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构建广义的学习观,把知识、社会化能力等获取过程看成是一种学习,构建自主学习的观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方法转变
素质教育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本身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并且还要注意各方面的相互协调、统一,以此确保每一个学生个体可以得到最理想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要让学生平衡发展,不能只重视某一单项目标的实现而不重视某类素質的培养。在课堂中,其教学目标要包括能力、品德、情感等内容的综合素质发展。
但是在农村,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教学方式,仍未从真正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的制约,在教育活动中,仍是以教师作为主导,以书本作为中心。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传统的灌输、被动式的,学生基本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到答案,在学习上没有主动和自觉性,思维发展被制约在一个“框架”里。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放下所谓的教师“架子”,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增加合作交流的比重,让教学过程变成了与学生交朋友的活动,给学生适当思考的时间,培养他们的情感。
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课后的辅导,都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不能因教而教,而是需要把教学当成是一种活动而非任务,要让学生学会创造、创新。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乐趣的世界,要让学生可以真正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让他们的行为更加开放,让教学活动“变幻莫测”……例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在教学前,教师可以把课堂转到课外,让学生在自然里感受到春的美丽,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春天,并且将春天写进自己的本子里,可以只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幅画,甚至可以是学生在大自然中所收集的一片叶子、一朵小花等。
总之,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孩子的学习创造出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三)评价标准转变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得到肯定往往是通过分数实现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话虽然通俗,却一语道出了应试教育下对分数的无奈。而这种只通过分数对学生进行书面检查本身就是有限的,是不全面的。
有的老师也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差的学生采用了否决的态度,而这样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
所以教师一定要全方位、客观地去评价学生,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从正面去发掘他们的潜能以及特长,让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学校有一位学生,成绩向来不太理想,但是却非常擅长画画,他的老师发现了他的这一优点后,让他来负责班里的黑板报。他得到这一机会后也非常珍惜,努力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他负责的黑板报在校内也获得了好评。教师也在班里表扬了他,并且告诉他,他很有画画的天分,但如果在学习上更用功一点,全面发展起来会更好。这位学生听取了教师的建议,成绩也在慢慢上升。
三、结语
综上,当前农村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很多农村教师也接受了素质教育、学生主体这类的教育观,但真正能落实的却极少。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个教师都能真正转变观念,积极探究,努力采用先进的理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培养人,一定可以让农村学校实现从“应试”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李伟华.新课改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策略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5(6):62.
[2]刘志武.素质教育改革:理性纠偏与梯度推进[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1):131-134.
[3]贺清竹.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1):55-56,66.
[4]高群,王家伦.语文素质教育与语文应试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