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技工学校,江苏 常熟 215500;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的精髓。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引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分析了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并从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和目标出发,认清教学做合一在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优化教学做合一在会计教学应用中的创新策略。
[关 键 词] 教学做合一;中职会计;创新;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2-0078-02
陶行知先生在1925年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以其科学、实用、精辟的理论在当今教育界备受推崇。中职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化、实践性和专业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中职会计的教学模式要能做到“做教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它强调教学和做事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是当前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首要方法,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的中心含义是“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不成学”。教学做合一包含三层理念:(1)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么教;(2)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3)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强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是根本,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扮演多重角色,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中是传授者,教导者;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是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惑和疑虑时是指路答疑者;在学习结束时是评论者;在师生互动中是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做的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自己去探求知识和技能。
二、中职会计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目标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
为了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的需求,我校曾在2015年对全国会计行业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会计类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排在首位的是较强的会计操作技能,约占84%左右。其他依次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占75%左右,终身学习能力占67%左右,团队合作能力占62%左右,创新能力占60%左右,社会交往能力占53%左右。通过这些看出,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是中职会计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基于此,我们可以清晰定位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具备基层会计岗位所必需的技术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成长为技能型、全面型、高素质的初、中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意义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做中教”,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又可以在“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还能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共同提升和成长。总之,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学做合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改变了只教学不实践的枯燥乏味,克服了仅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让学生运用所用知识,在动手实训中解决实际困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到实训中,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在中职会计教学中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创新策略
(一)五步教学法,在做中教,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重视做的过程。五步教学法是一个往返循环,推动学习螺旋性提高、上升的过程,能让学习者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做中教、做中学,实现教学做合一。
第一步,下达任务。任务应该先实践操作,后学习理论,可事先根据业务难易程度和工作任务流程,合理进行课前设计,准备任务素材。如会计工作的第一步是“分析经济业务”,教師可制作能体现不同会计要素的高仿真凭证,让学生通过凭证来了解企业究竟进行了哪种经济任务,体会与掌握什么是会计要素,其增减变动是怎么发生的。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在实践中达到理论教学的多级目标。
第二步,知识导学。当学生完成“分析经济任务”的活动后,引导学生回答凭证里反映了哪种经济任务,然后再顺势指导学生如何界定这类业务,为什么要界定。对学生判断不了的任务,要及时告知示范。在知识导学环节,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教给学生实践与操作的方法,让理论为实践的顺利完成服务。在“做”中学生完成了由此及彼的知识推理串联,有效掌握知识点。
第三步,,小组讨论并进行任务实施,良好的小组讨论的前提是首先要合理分组,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力和悟性都是有差异的,应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进行分组,让小组内层次高的学生带动层次稍差的学生,互教互助,共同进步,小组之间相互竞争、交流,真正推进任务的顺利实施。
第四步,检查与评价。教师要时刻关注各小组任务实施进展的过程,对任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推进小组讨论的进程和有效性。还需要对任务完成进度与质量做出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
第五步,师生交流归纳与总结。整个任务流程完成后,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来演讲本组实践的过程及体会,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对实践以及实践得出的理论心得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对实践中的关键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拾遗补漏,加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