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游戏化教学方式在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逐渐完善,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借助游戏化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学形式也可以变的多种多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都有所提高。借助游戏化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主动吸收知识和思考问题。游戏化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强大的交互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以高校武术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游戏化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游戏化教学;高校武术;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2-0095-01
一、游戏化教学为高校武术教学提供生活问题情境
新课程要求高校武术教学要尽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将武术精神和武术技巧带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拉近学生与中华武术之间的距离,使抽象的武术口诀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武术的乐趣。因此,在高校武术课堂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以做游戏的方式,丰富生活化的教学资源,通过游戏化教学创设生活情境,例如,模拟遇到歹徒的场景,就可以讲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武术技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化教学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正向迁移到教学目标中,初显武术“换”的思想,从问题入手,使武术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武术知识中去探究创新。
二、游戏化教学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运用武术知识的能力
武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武术精神的指导下,利用武术强身健体,或是熟练地运用各种武术技巧去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当学生面对实际危险时,可以运用已有的武术知识快速脱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武术实际应用能力会大大提升。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多种现实的、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武术精神和武术动作。只有教师多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引导学生自发地学习武术知识,感悟武术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对某些体质较差或肢体不太灵活的学生,要耐心细致,不能因为学生做不好动作就对他们严加责备。
三、游戏化教学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讲代练”“教师做动作,学生观看”一直是每位武术教师最熟悉,也是把握最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讲解,教师一味地将动作拆分给学生,但没给学生亲自练习的机会,教学效率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但是利用游戏化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从繁重的讲解中脱离出来,从而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的武术动作,增加了课堂信息密度。此外,由于游戏化教学具有高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而且每个学生作为游戏的主体,其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强,从而在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接受速度和理解速度。
四、游戏化教学为高校武术教学提供丰富且优质的课外教学资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了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而游戏化教学以其灵活性较高、与生活契合度较高等优势,可以为高校武术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的课外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学生或是教师准备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材料,都势必会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已有的武术动作,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产生新的动作构想,从而增强武术教学的创新性。
五、游戏化教学在高校武术教学中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肢体灵活性
首先,游戏化教学融入武术教学,可以将各類武术元素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武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其次,游戏化教学的运用能让书本上“死”的知识活起来,使学生手脑配合的频率在游戏中变得越来越高。根据心理学规律,人的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目前的高校生往往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普遍对武术学习兴趣不高,时间一长,学习效率就会下降。游戏化教学因为可以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其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手脑并用,提高肢体灵活性。
游戏化教学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将游戏与武术课堂有机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全过程,培养他们的武术精神,训练他们的武术技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龙,刘雍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CETS)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引言[J].现代教育技术,2004(3).
[2]王俊萍,李龙.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CETS)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J].现代教育技术,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