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都学院,江苏 扬州 225200)
[摘 要] 中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当前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学生能动性差、厌学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师道独尊”,学生的合作、探究力低下。而动态分层教学,能组织学生自发动手动脑、交流合作,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关 键 词] 中职物理;自主动态;分层教学;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2-0098-01
一、合理分层是增强课堂效果的前提
(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生天然地存在生理上的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层次。因而我们的课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对每个学生的分类辅导,让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是优等生,头脑灵活、兴趣浓厚;B是中等生,有一定基础;C是学困生,受智力或态度影响,成绩较差。例如,在《牛顿定律的应用——传送带》课上,确立多元教学目标:A层学生能够对任何物理情景下的传送带判断出运动方式并完成相关计算;B层学生能够熟悉水平和倾斜传送带上物體的运动及计算;C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水平传送带中“先加后匀”或“先减后匀”的判断及计算。
(二)学习评价要注意三个维度
学习评价包括平时作业、考试测评、自我评价三个维度,它们是非智力因素开发的重要手段。对于三类学生平时作业的表现,教师应在批语中书写一些有针对性的鼓励、认可或提醒的话。考试测评可以分章节进行,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测验的试卷也可分为A、B卷,前者提高题占比较大,后者更注重基础的考查。如此,学生之间的分数相差不太悬殊,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感,不强求能力不足的C类学生勉强作答难题,而是脚踏实地做好基础题,鼓励A、B类学生勇攀高峰。定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层评价,每位学生关注自身,与过去的自己相比,能感受自我价值,充实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合作展示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关键
(一)合作分组注意划分方法
新课程所强调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实现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探究式教学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合作分组。物理学科本身强烈的逻辑性,使得无论是概念课、习题课还是实验课,都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以及合作探究的养成,使得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得益彰。分层教学在目标一致上的缺憾由合作学习来弥补,但同时考虑到三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将C类学困生与1位B类生分在一组,其余学生进行混搭。这是为了避免C类学生过于依靠A、B类生的懒惰心理,而安排一位基础稍好的学生起带头、组织作用,每位学生都发挥作用、负责任务;而A、B类学生混合,由于思维、能力相近,更容易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二)守卫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主阵地
合作展示是在小组间热烈展开的,课堂是学习交流、相互提高的主阵地。学生课前即开始准备的过程,对一项实验、一个问题的探讨,大家互相切磋较量,在头脑风暴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展示方式丰富多彩,只要是适应教学内容的演示、表达、质疑或补充,如“抛问题求解答”“抢答加分”“生自导自演”“抽签必答”均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环节。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一课中,利用小组间的“实验PK”,组织小组设计实验、自选或自制器材,在实验过程中抛出“如何有效控制变量?如何让实验更精准?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利弊之分?”等问题,开展抢答加分,以演示、举证等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适度的动态调控是有序课堂的保障
(一)多向互动,角色转换
在已经开展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将小组成员在组间及班级之间进行动态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能力。如AB配组中表现较好的A类生,可以调换到BC配组中担任“小老师”,指导和检查小组工作和具体实验;同时,BC配组中的成员还可调到AB组进行观察学习,“挂职”体验;甚至对于一些适合的B类生或有专长的C类生,都可到别的组进行示范指导,以兵教兵,以兵练兵。诸如此类的动态调控,人尽其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还让他们有了使命感、紧迫感。如在进行“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的实验时,可以选吹泡沫颗粒较好的学生进行演示,,选归纳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总结陈词。
(二)张弛有度,把握大方向
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然而再优秀的学生在探索学海时也会有偏离“轨道”的时候,此时教师的实时调控显得格外重要,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掌控。由于每位学生的个体情况各不相同,因而适度的动态调控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期探究目标的举措。应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考、交流、发言;及时纠正探究过程中偏离主题任务的错误,不过分放任自流、保证张弛得宜。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实时把控设问门槛,给予方向、难度上的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发掘探索的喜悦。如此,学生的多维思考、无障碍畅言、大胆创新都能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总之,在中职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良性地开展学科内的探究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舜卿.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2,27(1).
[2]许金友.职中无力动态分层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