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浅谈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

2017-09-0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广西梧州商贸学校,广西 梧州 543100)
  [摘 要] 2015年我校被评为自治区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工作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确定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为选题方向。从我校实际出发,从目标、保障措施、主要内容等方面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的观点与认识。
  [关 键 词] 数字化校园;教育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4-0035-01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的目标
  1.总体目标为构建数字化校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营造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良好氛围,逐步实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具体目标:(1)建立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校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2)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及多门精品课程的建设。(3)多媒体教学平台软硬件建设。(4)学校门户网站的完善。(5)学校微信公众号建设。(6)师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保障措施
  1.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并专门成立学校信息中心工作办公室,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制订《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为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将所有涉及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划归信息中心负责,以便于统筹规划和管理。
  3.通过校企合作、引进、培养培训等多种途径建立信息化人才队伍,为项目的建设提供队伍保障。
  4.保障资金投入。经费的投入主要采取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自筹、企业投资和社会融资为辅的多渠道投资体制,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的主要内容
  1.建立校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处理大量的管理数据,提高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
  2.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及多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的、交互的、开放的、协作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网络课程设置的学习情境下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拓宽认知空间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者接收的信息量。
  3.多媒体教学平台软硬件建设。
  (1)建设完善学校多媒体教学系统,创建智慧教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智慧教室集成录播教室、沉浸式教室、多媒体教室、互联网教室、翻转课堂教室等多种教室形态,配备智慧组合桌椅、交互式触控一体机,智慧课堂系统、录播及直播系统。具备课堂录播、直播、课堂教学信息采集、教学评价互动等功能,用于实施混合式教学、PBL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
  (2)建设和完善校园无线网络,供师生利用无线终端访问教学共享资源。引进电信等企业运营商负责网络线路、网络设备的建设,由企业出资,通过向学生用户收取网络使用费、广告流量点击量等形式,达到合作互利的目的,最终实现校园网有线/无线基础设施及互联网出口建设。
  (3)数字图书馆建设。配备计算机、网络办公设备、数字图书管理软件、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教学资源、触屏阅读器,电子图书借阅机器等。建设集文献、图书、数字资源阅览,交流分享、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电子阅览室,为师生提供网上资料查阅、图书借阅、课程学习等服务。
  4.完善学校门户网站。学校网站的建立对树立学校形象,提高知名度及竞争力,打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及社会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信息的重要途径。这就必须要将学校原有网站进行改版更新,建设成为集优质资源共享、信息宣传发布、交流互动、政务办公、在线学习、教学与科研成果展现、教学改进、招生就业工作促进等多功能一体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站。
  5.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网站,实现掌上办公、掌上教学、掌上交流互动。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发展,微信作為移动互联网的代表应用,已超过70%的手机用户开通了个人微信,其年龄涵盖了小学生至老年人各阶层人群。作为学校等教育行业也必须顺势而为,建立官方的微信认证公众号,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一个无时空、无地域的沟通平台,加强学校与师生、家长之间的亲密性。另外,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也将更好地宣传学校文化、风采,展现学校的对外的精神面貌,树立学校品牌,增强学校影响力。
  6.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的提高。通过各类信息化技能培训,逐步提高教师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在培训时,要注意教师群体的特殊性,考虑到他们较大的年龄差异、从事学科的差异,尤其是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分层次、讲实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除此之外,学校教务部门还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教师进行信息化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管理制度激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有效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教师信息化、多媒体化进行教学的能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即将到来的远程教育培训时代做好良好的铺垫。而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逐步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化教学。
  参考文献:
  郑茜.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54-55.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