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选择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研究样本由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实务》课程三个班级的学生组成,数据来源于三个班级的小组研讨会,共有92个参与者,在研讨会结束时,每个小组要求填写一份研讨会记录,通过分析记录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研究结果突出了参与者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报告说,课程中组织的活动使他们意识到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创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营造以问题为导向的创造性和创业友好的环境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具备可行性。
[关 键 词] 问题导向;创造力;创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8-0028-01
一、课程背景及介绍
创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3年前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中华民族蓬勃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就此被激发出来。高校作为创新思维更活跃的年轻人集中地,应该通过相关教育手段去促进创业文化,去提供年轻人所需的技能、态度和行为,采取适当的方法去发展创业技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实务》课程自2009年就已开设,是基于创业过程课程观和行动导向教学观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是为培养创建和经营新企业、小型企业和家庭企业需要的创业者,而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普及型创业启蒙教育的公共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本课程已于2010年6月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立项。
二、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发展
创业与创造力是离不开创新的。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生产能够为自己、家人、社区和国家作出贡獻。在目前的全球经济脉络下,创新、创业被视为眼前经济停滞的解决办法、下一波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学术界创新、创业研究方兴未艾,如何提升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创业也成为发展型国家的政策焦点。高等教育中创业课程的盛行、众创空间的积极设立等现象均显示,创新能力成为今日职场上的不败秘籍,创业精神成为未来青年实现自我、通往成功或丰富人生的必备条件。
本研究着重于在《创业实务》课堂上强调使用“真正问题”的教学方法来讨论学术创造性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课程学习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那样,对学生来说是真实有意义的。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之后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以问题为教学过程中的主线。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提出及逐步回答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这种模式重在过程,通过查找和分析资料、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以问题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合作为方法的特点。
本研究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是指以“问题”为焦点,学生意识到个人、家庭和社会面临的日常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可以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机会。研讨会以4~6人为一组,通过提出各种日常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产品,并研究如何实现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本次参与成员信息分布包括为:1班36人、2班34人、3班25人,合计95人。
这项研究采用了定性方法,涉及三个班级95名学生。学生的专业包括经济管理、机械、电子工程、艺术、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学生按班级性别的分布情况如表所示,在每次小组研讨结束时,都要求填写一份讨论记录,然后根据研讨记录来分析学生创业精神的发展。
根据研讨会记录,得出了如下结论,见表:
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使学习过程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涉及真实的学习,学习过程对学生更有意义,这种方法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致的,这种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提供创造性和创业精神的环境,整个过程阐释了学生关于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思考和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华.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探析[J].职教论坛,2009(35).
[2]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
[3]贺黎.基于自我导向学习视角的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