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紧跟时代步伐,且小学阶断为塑型的重要时期,所以避免老式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固化,进行课程革新势在必行,就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优势、理论和如何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存在问题;教学方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8-0048-01
在21世纪这个崭新的时代,如果仍采用以往“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现、调查、分析及解决问题;采用台上台下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激发潜能,掌握知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之优势
(一)在愉快的氛围内学习,便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按照教学要求与内容,教师可有目的性地引导及提升学生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好奇心和斗志,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学生在积极、自主的状态下学习,才可促使其头脑清楚,理清知识脉络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亦可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引与启发,台上台下积极沟通与互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在加强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过程中,既寓教于乐又可加深师生关系,还会使学生收获知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对学习的热情与渴望,从而激活探究性思维。
(二)因地制宜,采用教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在应用探究性模式学习时,教师的教学方法须因地制宜,对于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思考各种经历和所处时间段的特点及特性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从而引出关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对其接下来的所学知识有充分的认知;如果是复杂的、难点或疑点,可采用大胆的推测法或小组讨论法,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二、小学语文开展探究性学习所创立的方法
(一)创造问题相关情境,激活探究性学习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解释为有疑惑就会引发探索和研究,使人主动积极地勤思考,增强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1]。所以,教师要研究考虑学生心理。与此同时,还应以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与知识点,提出需要学生动脑,或学生熟悉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及求知欲,以加强其主动探究意识,使得学生的探究思维得以激活。如,在学习《蚕姑娘》一文时,可让学生先进行初步阅读,然后提问学生是否有养蚕经历,如果有学生养过或知道养蚕的过程,可让其分享养蚕的经验,进而引导出问题:蚕的变化过程是否为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这四个过程,并强调各个过程演变需要的条件;如果学生没有养蚕经历,可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而加深对此篇课文的认知。
(二)应用自由选择原则,实现主动性和亲历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国外学者认为学生在主动性学习中,可激发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如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增强求知欲,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与敏捷[2]。教师应具创造性并设立相关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对不同学生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赋予学生自由选择权,使学生产生自由探究的兴趣。如,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可以让其研究怎么能把这篇文章唱出神韵来;对于喜欢抗战故事的学生,可以让其收集相关类型的故事,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对于不理解文章内在含义的学生,对其产生了疑问,教师应当让学生进行研究,也可以分成小组开展探讨,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伙伴的自由权。
(三)给予学生评价,保护其探究热情
探究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全新感受的研究,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可以塑造其对自我、自然、社会的认知,使其热爱生活、学习知识。在给予评价时,除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及成果优劣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例如,通过学生自主创新精神、认真与否、参与度等进行判断。评价应做到即时、即兴;重视学习中的非研究成果;重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数量。
小学语文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方式还需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通过自主化、个性化的体验,不断提高水平,引导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提升教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语文更加主动积极、绚丽多彩,趣味十足,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此教学方式应贯穿小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需要不断探索及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盛青炜.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分析[J].教育科学,2012,8(9):80.
[2]王小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尝试[J].读与写,2015,12(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