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生作为高校教育培养的优质人才,自2008年以来,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鼓励研究生创业成了当下亟须考虑的问题。从客观技能和主观意识两个方面,拟对优势学科建设中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优势学科;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8-0026-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创新意识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前进最主要的动力。高校研究生作为当下中国高校培养的优质人才,肩负着引领时代发展重任的同时,也面临着高校扩招带来就业压力的挑战。如何在教育模式方面帮助研究生创业,从客观上培养研究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主观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便成了高校工作者在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上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客观技能培养
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索必须要遵循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优势学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清楚地明白什么是客观上必须要求研究生理解和掌握的技能。
(一)创业知识决定创业开端
创业知识主要是指创业人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它既包括具备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应对创业环境改变所具备的能力,也包括具备进行创业活动的组织。优势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必要从课程体系入手,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框架下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通过选修课的设立,或第一、第二课堂的结合来充实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故从教育模式的角度来看,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多学科交融式互动是创新、创业环境背景下扩充学生创业知识的有效手段。
(二)创业能力决定创业前景
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课程体系完善的重视,所有教授的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上,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必须要安排相应课时用以讨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完善,把以上的5种能力综合起来,从而为实现创业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不可忽视的是,创业主体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创业中的各种机会,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设定与实现创业项目的近期发展和长远目标、调配创业中的资源、协调创业团队的人际关系、制订各种制度、不断通过改革提升竞争力,这都是创业主体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而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完善,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个目标。
二、主观意识培养
研究生教育模式建设的目标是在保证客观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研究生意识和品格的培养。
(一)创业意识决定创业前景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人在创业的具体实施中所具备的主观意识形态。创业意识主要包含创业理想和信念、创业兴趣和动机等主观的因素。创业主体开展创业活动的态度、方向和力度共同形成了创业意识体系。李长友曾经提到:我国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重视知识传授,缺乏从社会实践需求来设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案,轻视对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1]。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其实已经具备了一些客观上的创业能力,但由于创业意识的缺失,没有坚定的创业理想和信念,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创业动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很难去发现创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无法找到真正合适的创业方向。由此可见,创业意识在主观层面上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创业前景,所以,在优势学科框架下,对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应将创业通识课程与创业强化课程有机协同,并将课程模块化后体现在培养方案中[2],达到注重培养创业意识的目的。高校工作者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动,通过建立企业工作站,建立研究生创业基地和实验中心,利用企业优势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意识。
(二)创业品格决定创业质量
创业品格是指创业人在创业时所体现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表现特征对创业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调节,引导创业人坚定创业信念,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协调创业资源并综合利用,以便最终实现目标。优势学科专业下的研究生,由于专业优势明显,本身会有一定的优越感,但在创业方面不一定能够考虑得面面俱到,常常会因为一些小的挫折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影响创业信念。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在优势学科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的调整中,在整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辅之以心理相关的课程辅导,来强化学生的创业品质,从而保证学生坚实的创业品质。
综上所述,優势学科建设中研究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必须要兼顾客观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以及主观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格,通过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强化一、二课堂结合的团队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学科交互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的手段,为优势学科下的研究生创业的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长友,谭正航.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14(2):45-48.
[2]赵波,张志华,范蔚.模式创新与路径协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J].江苏高教,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