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亚隆模式成长小组对独立学院学生人际关系的应用研究

2018-01-1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朱永卓
  [摘 要] 在分析亚隆模式成长小组以及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亚隆模式成长小组在独立学院学生中的应用,旨在为独立学院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提供有效的成长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亚隆模式;独立学院;成长小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52-02
  一、亚隆模式成长小组的概念及其作用
  亚隆模式成长小组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以存在主义为核心,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为基础,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互动反馈的成长团体。该模式强调此时此地,注重当下的感受,以情感流动为团体互动与反馈的核心。通过团体活动,反馈团体成员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自我觉察,,让团体成员深入认识自己;通过体验,使团体成员能将内心冲突外化;通过内省,能将外化的冲突在团体内得到整合,继而内化于心。
  独立学院的学生正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成年早期。在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亲密对孤独。如何建立亲密感,会在人际关系中发展彼此舒适的相处模式就成为大学生的特定心理发展任务,因此亚隆模式的成长小组特别适合大学生这一团体。
  二、亚隆模式成长小组适合独立学院学生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入校之初,正处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人格整体正处于从普通学生到社会成年这样一个转变的阶段。他们的内心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既不够稳定也不够专注。内在表现为相对幼稚和封闭,外在表现为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困惑和痛苦。其次,独立学院更多的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相对比较特殊。因为学费较高,他们内心的负担重,再加上经历了高考的失败,他们心态普遍比较消极。有自卑感,甚至缺乏自信。再次,社会上多元的价值取向也会混淆学生的价值观,他们建立不了稳定的核心价值取向,找不到自己在人际和学业当中的位置。以上心理特点,就会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内心冲突很大,这种内在的冲突在外在就会表现为人际冲突。在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相互作用下,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亚隆模式成长小组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
  “一切心理困扰均起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团体治疗的过程解决人际关系冲突进而消除心理症状。”亚隆模式成长小组通过当下的人际互动,模拟在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模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反馈,提高成员的觉察和自省能力,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尤其对那些希望拥有高质量的人际互动、缓解孤独感、提升亲密度的学生有特别的帮助。在学校内,学生普遍反映特别害怕孤独感,特别害怕独自一人活动。如果在一个人际互动不佳的环境中生活,会对一个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亚隆模式成长小组中,小组成员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被允许表达负面情绪,也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接纳,呈现更真实的自己,被鼓励做自己,整个人格状态也会更加完整。成长小组就像一个实验室,既有安全感,又有凝聚力,内心感受都被允许直接表达,一切都可以讨论。既能体验自己的感受,又能看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断感受他人的感受,最终形成一个彼此舒适的人际关系。
  三、亚隆模式成长小组的组建及其注意的问题
  (一)成长小组的创建
  1.时间:小组活动每周一次,每次小组活动的时长为90分钟,选择在学生课时比较少的时间段进行,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七八节课或是晚上。为了保证小组成长的有效性,在入组访谈的时候告知组员,无特殊情况要坚持全程参加,不要迟到、早退。要遵守小组活动的基本设置。
  2.地点: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团体活动室,小组成员围坐一圈,彼此都能看到对方。
  3.人数:小组成员一般在8~12人之间,人数过少会使团体缺乏动力,人数过多会使成员之间时间分配不够,也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为了防止在小组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成员“掉队”,所以小组的人数不能少于8人。
  4.类型:长程封闭,当小组人数达到10人的时候就停止招募,小组活动每周一次,共12次。无特殊情况,包括带领者都不能无故缺席或停止,小组活动要保持成长的连续性。当个别小组成员有脱落的意愿时,要求小组成员在脱落之前的最后一次活动中,表达自己脱落的原因以及感受。小组进行过程中,当人数较少的时候,可以筛选其他成员进入小组。
  (二)成长小组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进行入组访谈,向小组成员介绍小组原理、进程以及相关设置,增强小组成员的可控感,初步建立组员与带领者之间的连接,培养成长小组初始的安全感和凝聚力。对个性与心理特征不适合成长小组的组员,可以建议其先采用个体心理咨询,或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并行的成长方式。其次,告知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带领者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与组员之间的地位平等,对组员成长促进作用最大的是组员之间的反馈,要削弱小组成员的权威情结。再次,亚隆模式成长小组是一个过程,特点是潜移默化、顺应自然。在小组的进行过程中,成长小组不为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关注组员的人际互动模式,在组员反馈后自身得以自省和领悟,所以组员人格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经过以往的实证表明,这种非结构性的小组成长模式与结构性的成长模式相比,在小组的进程中人格改变并不明显,但是它的影响在小组结束后更深远,更着重于自动自发和由内而外的改变。使小组成员的内心越来越自由,内在越来越强大,可以把在组内学到和亲身实践过的成长心得更好地在生活中应用。
  四、效果追踪与反思
  (一)效果追踪
  团体结束后,组员普遍反映他们的成长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往在面临人际关系问题的时候总是外求,寻求建议、指导,用道理说服自己,但这样的模式随着个体的成长以及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深入的人际关系,已经越来越没有效果了。而在小组内,组员学会了感受自己的内心,跟自己的内心进行连接,也越来越了解自己,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很舒服。而且当自己跟自己的内心连接的时候,感受到自己欢乐和悲伤的时候,也会很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愉悦和痛苦,与他人的内心连接,促进人际关系质量的提升。组员对A反馈,说她进组之初给大家的感觉是穿了一个比较硬的“壳子”,外面还带着刺,咄咄逼人。在小组的进程中,A既学会了感受自己,也学会了感受他人,慢慢变得柔和了,在组内与其他组员的关系也越来越和善,而且經常用自己敏锐的直觉推动小组的进程,由原来的阻力变成了现在的动力,是组内进步最大的组员之一。组员B在进组之初满口道理、建议,在叙述自己故事的时候总是喜欢把责任推向对方,随着小组的推进,B越来越愿意勇敢地面对自己,B终于发现很多问题最终是自己的问题,或跟自己有关。当B能反求诸己的时候,就变得越来越柔软了,就越来越能倾听他人的心声,而不是急于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也越来越受到小组成员的欢迎。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