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晓伟
[摘 要] 中专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为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教育背景下中专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关 键 词] 中专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6-0079-01
想要国家或是民族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在中专学院中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想要提升教学水平也要经常按照教育的现实情况对其进行改善。现阶段,在我国的中专学院的语文教育过程中还有些问题跟不上新教学方式的步伐,没有办法很快的适应,也阻碍了中专学院的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中专学院的语文教育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就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取新的教学方式。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
(一)社会对语文课程不够重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英语、韩语、日语等多种外语逐渐成为学校、培训机构的热门课,,一些国人对外语的崇拜几近狂热盲目跟风、主动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等因素导致汉语备受冷落,这必然会造成语文在各学科中势微。
(二)学校对语文课程的设置存在弊端
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态度必然会延伸到学校,即使一些职业中专院校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设置的语文课时,但课程设置仍存在,诸如课程功能仍坚持“知识本位”,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课程性质方面忽略了人文性,过分强调其工具性;课程目标上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教与学之间的失衡
教与学的失衡是中专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教师方面,由于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能力要求不高、高学历但其资质和学识远远不足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以致于优秀的语文教师寥寥无几;学生方面,由于中专生底子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较差,从而导致他们在语文学习时态度散漫,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此外,中专学校更专注就业,会使一些学生过度关注热门学科,而忽视语文的学习。
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模式
对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教学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将素质教学观念实现的必要条件。中专学院的语文教师要对自己教的这门学科进行一定的研究,确认语文教育的创新想法,同时与学生的现实状况联系到一起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改变职业中专以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首要的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导地位并要学生主动加入进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在课堂上一直都是自己在讲课,因此,老师要选取合理的、能够激起学生积极性的教育方式,采用讲课和练习组合到一起的方式,但是主要的是将学生的练习作为主要目的。在讲堂上一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实践机会,主要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取得学习的方式。采取划分学习小组,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学习,采取自读、齐读、小组分工读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的口都动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大胆质疑,教师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由表及里认真思考,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二)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生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带给中专生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知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要为学生自身所用还需要结合实际。因此,要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教师可将语文课堂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当成教学内容中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到一起,才可以将语文最丰富的一面展现出来。
(三)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评价不能只从表面成绩来判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语文能力的强弱。要改善评价的方式和准则、要针对学生的特征淡化理论考查,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和语文基本素质的评价,应淡化分数的量化。可以从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口语交际、文体写作等方面综合评价;评价时间可采取随机评价与定时评价相結合的方式,要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中专语文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现状及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工夫,大胆创新,真正落实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邱雁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文学教育(下),2015(8).
[2]旖旎.浅谈中职技术教育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