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飞
[摘 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硬盘保护系统开始走进了各大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至今发展已有近30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硬盘保护系统也在不断升级、革新,甚至发生了性质的转变。担任一所中职学校的机房管理员已有5年,接触了相当多的机房管理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Tecis Lit云平台系统在中职校机房管理应用中和常规机房管理系统进行对比,并且进行归纳总结。
[关 键 词] Tecis lit云平台系统;保护系统;机房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6-0186-01
Tecie Lit桌面虚拟平台采用服务器集中管控、集中存储、分布式运算(即终端本地读写运算)的虚拟化架构技术,实现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集中存储和分组管理功能。利用Tecie Lit桌面虚拟化平台,通过服务器集中管理,为学校计算机实验室终端PC提供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服务,可以有效解决计算机实验室针对不同专业的课和老师所需要的专属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个性化需求问题,同时解决了单台PC机因病毒及学生错误操作所造成的系统宕机与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从而提升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Tecie Lit系统在教育行业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
1.Tecie Lit虚拟化平台是一个集群配置一台管理服务器,这个集群可以是一个教室、一层楼,甚至是一个学校,根据具体维护和分工的情况进行布置。可在同一个教室进行网络平行传输,也可同一层楼进行网络传输,甚至可以整个学校的电脑同时进行网络传输,打破了其他系统单个机房传输的模式,既灵活多变,又提升了工作效率。该系统特有的活动更新模式,得益于该平台的结构,可以实现边传输数据,边使用数据的特有模式,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Tecie Lit虚拟化平台安装于主板的CMOS中,需要得到主板以及网卡的认同,不像其他一些平台,往往只是镶嵌于硬盘保护之上,或者建立在一个系统的隐藏扇区之上,使平台的优先级比较低,得不到更好、更全面的控制。该平台可以通过服务器对整个机房的电脑进行开机、关机等操作,并且传输数据的时候,根据MAC和IP地址进行定位,可以更换,把系统作为隐藏扇区,硬盘作为缓存,特别是在千兆以上的网络环境中,有效提升了传输速度,是一般平台的5~8倍。
3.Tecie Lit虚拟化平台,客户端物理硬盤没有任何分区格式是以扇区缓存的形态存在,其数据解读依赖于管理服务器,硬盘离开对应的计算机或是现有网络架构就成为空盘,保证了保密数据不被泄露。
4.Tecie Lit虚拟化平台也可满足多操作系统的需求,并且随时切换操作系统,以满足不同课程的需求。每个操作系统虽然安装在同一个磁盘,但是通过系统的虚拟划分,把操作系统划分为多个隐藏分区,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既提高了操作系统的独立完整性,又提高了每个操作系统的运行速度。
Tecie Lit桌面虚拟化平台给实验室的信息化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实验室机房的管理会有更大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了个性教学的需求。
二、Tecie Lit桌面与硬盘保护卡对比的优势和区别
1.保护卡只能起到系统盘和数据盘的保护,不能对应用中的系统盘和数据盘恢复到保存点以前,如果传完系统才发现更新后软件冲突或发现病毒处理起来就比较麻烦了。Tecie Lit平台可以随时还原到更新前的状态。
2.Tecie Lit桌面平台完全不用占用上课时间及管理老师的休息时间,利用Tecie Lit平台可以在一个系统节点下在线增量部署专属系统快速生成,且不用做重复工作,效率高。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本身的性能速度及稳定性和应用灵活性。
3.Tecie Lit虚拟平台利用底层的虚拟存储技术、底层还原技术可以做到系统运行环境的极度干净且在计算机上不插任何硬件、不装任何客户端软件,完全由Tecie Lit虚拟化技术把教学环境提供到桌面本地运行,所以也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环境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安全性。
三、小结
1.笔者作为学校的机房管理员,在维护方面经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一台服务器就能够管理全校Tecie Lit虚拟平台的所有电脑,并且兼容各种品牌的电脑,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活动更新模式的使用,能在系统软件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边解决边进行教学活动。
2.每个学期伊始,都会有新课程,意味着每个学期都会有新的软件要进行安装,Tecie Lit虚拟平台在千兆网络的环境下,比普通系统传输速率提升5倍以上,使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3.可进行多操作系统切换,提高了机房的利用率,并且做到数据的安全、独立、完整,有效节约了学校在机房建设上的支出。
以上就是笔者对把Tecie Lit虚拟化平台应用在中职学校机房管理中的理解和相关体验。
参考文献:
[1]弋才勇,顾同江,,刘秀亮.简析网络云平台系统[J].信息通信,2014(10):151-152.
[2]张颖.桌面云平台系统研究与实践[D].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