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月梅
[摘 要] 随着江蘇省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融合教育的研究,加强产教融合,推动服装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从开展产教融合的优势、优化产教融合的模式、产教融合的教学实效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特校;服装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6-0196-01
我校目前正在研究高中阶段的融合教育,从产教融合、全面对接、职教和普教互通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由于生源各种因素,现阶段正在开展融合教育。为了加快推进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促进特校服装专业发展尝试了产教融合实践。
一、开展产教融合的优势
我校是一所以聋、盲、自闭等多类残疾少年儿童为施教对象,集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职业中专)教育为一体的扬州地区特殊教育中心校。服装专业是我校的主打专业,依托多年的办学优势,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主要采用从生产到教学,结合教学组织生产,根据生产开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种教学模式,办学模式新颖,深受师生欢迎,学生喜欢学,也能学得好。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服装项目的技能大赛,掌握服装流行款式,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优化产教融合的模式
(一)建工作室
我校服装专业试行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围绕服装专业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把原有的服装专业教室,依靠社会慈善企业家捐款,建成工作室。学校与爱心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专业教师提前与企业对接,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培训计划、内容。教师提前一天备好课,并用微信将上课内容发给他们,学生提前学习,第二天带着好奇和疑惑进工作室,实现学做合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得很快。师生能在这样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企业课堂
为了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开创特校“企业课堂”新模式。“企业课堂”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走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企业课堂教学。我校与美迪制衣有限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学生走进美迪课堂,进行一个学期的综合实训,专业教师作为手语翻译,企业将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残疾人),共同商讨学生工作内容,实习环节流程,确保学生学到的技能更综合、更全面,包括与健全人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进企业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形成了一支更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学做融合
我校的服装专业能成为主专业,最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生理特长,与地方劳动力需求相适应,孩子们学得进、上手快、就业好。学习服装主要还是动手实践操作,因此学做融合至关重要。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教学队伍实施教学,实训体系更接近市场。让学生在工作室一边做一边学、一边学一边做,在工作室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
三、产教融合的教学实效
我校服装专业切实开展了各项产教融合实践活动,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了解市场需求,设计新产品进行生产,在生产中教学,教师个人得到了发展,校企同心同德共同培育企业所需人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特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各种赛事促发展
近年来,产教融合实践中,学校师生积极参加职业学校的各种技能大赛,校企共同培训,促进大赛成功,学校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将竞赛的新款式、新元素渗透到新产品开发中,进行微产品的生产,在生产中教学,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与企业的启发。参赛前学生到企业参加集训,有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进步快,操作技能娴熟,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促进了教师的个人成长。
(二)示范引领效果佳
我校的服装专业在江苏省内小有名气。因为,我校的服装专业董老师,20多年来一直担任服装专业职高班的教学,是扬州市聋职高服装专业教学骨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教科研认识和思考,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每年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均能获奖,每次她都是特殊教育学校唯一一名参赛人员,她将技能大赛的新款式、新理念通过上公开课及时传递出去,用微课视频展示教学效果,她自编的特校服装专业教材,江苏省内镇江、阜宁、东台、江都等多家特校试用效果较好,《服装缝制基础》教材获得扬州市优秀校本教材,《服装设计基础》获得扬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硕果累累展才能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引领,通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社会、家长和企业的一致好评。教师通过课题《特教学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体系构建的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教学中展示的教学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参加各种赛事的积极性高涨,在技能大赛上与健全人同台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
总之,特校服装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在专业教师多年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产生了辐射效应,提升了专业建设内涵。我校服装专业不仅培养在校学生,还承担着社会残疾人的岗前职业培训,他们经过职业培训,走上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