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储文彬
[摘 要] 以机械基础四杆机构内容为例,简析了以微课为主要途径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尝试的具体做法。
[关 键 词] 微课;翻转课堂;机械基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9-0149-01
翻转课堂这种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新颖教育模式颠覆了传统课堂的结构,将消费型课堂转变为创造式课堂。翻转课堂下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准备借助微信、QQ群信息技术在课前完成,即将包含准备知识和主要知识点在内的教学内容以微课为载体在正课开始之前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的预习和学习的目的。
一、机械基础课程特性分析
从教学内容体系来看,机械基础讲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滑动轴承、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联轴器、离合器等通用机械零件的机构、工作原理、安装和维护等。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不难发现,本课程内容除绪论和轮系外都相互独立,自成章节。各自内容中又分为若干种类,性质独立但内容上又有联系,比如轴承有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之分,虽属于不同形式的轴承类型,但选用、安装和维护上却有许多相通之处。从这些特点上来看,机械基础是非常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原因有三:(1)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实质性强,能具体到事物,适合采用视频形式辅助教学,微课也就有了素材;(2)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无论是图片还是动画等都比较丰富,适合直接适用;(3)相对平行的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对比,以确定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二、具体实施
下面以“平面四杆机构”为例,介绍翻转课堂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平面四杆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机械基础》第六章的内容。从内容上说,本章内容较为复杂,运动形式多变,实际运用价值高。掌握好本章内容对后续机械机构内容的学习大有裨益。本章重点是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难点是曲柄形式的判断。书中对判别的要点讲述得非常明确,要化解难点,夯实重点,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和验证。
(二)教学流程设计
1.课前
课前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存在差异较大的环节。传统课堂一般是布置预习任务,要求不具体,指向性不明。翻转课堂下平面四杆机构的课前准备,笔者首先录制筛选了三段微课:平面四杆机构的引入、应用及动画分析和平面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断方法,其时长分别为2 min、4 min和5 min。将微课提前分享至班级微信群,交由学生观看,并允许学生对视频内容留下自己的看法。虽然微课时间不长,但都是按照教师的教学经验围绕教学目标,对照学生能力精心安排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观看上传的微课等于已經上了本节课的预备课,对本节课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除此以外,关于本节课程的学案、课件、重难点解析、练习分析以及其他教学视频等资源也一并上传至班级群。
2.课中
因为课前学生已经进行了深度预习,此时课中的任务主要是借助针对性的项目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更深层次的任务中去,加深知识内化的程度。课堂的场所由教室变为车间,与此同时,教学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1)讲授变为释疑,学生对平面四杆机构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必然产生疑虑和不解,教师通过学案的反馈可以对学生无法“消化”的内容基本摸清。以本节课为例,主从动件的区分、具有迷惑性的条件下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定等成了需要重点解析的内容。(2)项目布置,因为采用任务驱动法,恰当的项目必不可少,本节课中笔者选取的项目是运用平面四杆机构设计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教师以雨刮器和健身器材为例对任务进行说明,通过深层分析和逐步引导,发挥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3)分组实施,任务已经明确,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每组5~6人,设组长一名,通过组员相互间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组内任务由组员自行分配、讨论和完成,教师全程负责巡视各组任务进展和学生参与情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4)成果评价。项目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汇报,谈谈自己及本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而学生完成的电子任务书拥有自评和小组评价功能,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自动接收每个学生的任务信息,并通过Excel进行整合。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实现教师的动态跟进,起到助教的效果。
3.课后
教师将课堂中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将这些在课堂上实时生成的资源以及学生完成的电子任务书收集整理后放在班级QQ群、云盘等处进行资源共享。这些资源可以被长期保存,,学生如果遇到问题时可随时搜索查阅。这样的做法,既可以给因故未能到课的学生提供补课的便利,也可以为未能及时理解的学生提供额外学习的条件,进行补救性学习,而且也能对性格内向、不敢向教师提问的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
参考文献:
秦红玲,徐翔,赵美云.翻转课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