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窑窑
[摘 要] 近年来,由心理原因引发的校园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这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严重不足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存在明显缺失。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学生工作群体,辅导员已然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出发,就辅导员群体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及其体系建设上进行初步探索。首次明确提出将“园艺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来,以期探索出一套更为高效、稳定的工作机制,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心理健康;园艺疗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3-0138-02
当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意识到,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演变为加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推手。那么,如何减少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及其体系,成为当前各大高校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起步阶段,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及体制建设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探索期。由于我国心理健康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存在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专业化、制度化等方面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颁布以来,我国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逐步摸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工作机制,即将其纳入学生工作范畴,心理工作主要队伍人员“专兼并举”,以个案重点干预和心理咨询为主要工作抓手。不过,基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工作认识不足、学科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处在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关口,然而,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处在“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的尴尬局面。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专业队伍中多为“培训上岗”的兼职辅导员。(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多以概念和应试为归宿,理论化和抽象化现象过于严重,缺少立足于学生当下面临困惑的实用性教学,课程缺乏针对性。
(二)管理模式混乱,协同运转困难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全员参与”“多层推进”为总体导向,要求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体系,管理上要逐步健全“三级网络建设”(学校、学院、班级),强化“全员参与”理念,以及建立和健全“课堂、活动、咨询、预防”体系建设等。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普遍出现如“学工部门责任过于集中”“三级网络管理不协调”和“部门间协同效果较差”等难题[1][2],导致学生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地位的认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
(三)心理档案建设水平滞后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事业起步较晚,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档案建设方面尚不成熟,存在诸如学生心理档案信息获取手段过于单一、心理信息数据库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此外,信息化社会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与此同时,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也会给心理档案带来安全方面的隐患。总的来说,心理档案建设普遍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及体系建设的新探索
作为一名高校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兼职老师,笔者在总结现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几个新方法和新思路,以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探索出更加稳妥、更为行之有效的新型工作路径。
(一)建立“四级网络”干预机制
将干预和管理机制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在原有“三级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加入“宿舍”这一高校最小群体单位,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每间宿舍选定一名学生作为“心理观察员”,力争准确、高效地进行问题反馈和上报,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控制和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此外,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大力促进学校各部门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协同合作,构建一個全方位的动态干预系统。
(二)优化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核心是教师,因此,,高校必须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专业型、专家型心理咨询与辅导团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尝试:(1)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3],加大力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类课题进行帮扶和支持。(2)加强与其他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交流和学习,努力开发和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模式”。(3)适度增加心理学相关专业人才的招录人数,从源头上把控专业团队的专业化水平。(4)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特别是对兼职辅导员群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和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等,以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强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4][5]。
(三)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心理座谈或讲座以及心理咨询服务,构成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6]。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就是行之有效的选择。而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高校辅导员应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特色活动,在这些特色主题活动中,直接有效地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心理问题所应采取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关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