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伟辉
[摘 要] 进入21世纪,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分析了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工作中的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实效性等基本策略,提出了“安全第一、健康为王,以赛促练、以赛代考、创新提升”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理论框架。期望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运用,对现行体育课程模式进行改革,以期为高职院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做一些理论支撑。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3-0084-02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催生的社会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拓展的新成果,“互联网+”的到来,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可以通俗地说成是“互联网+各个业态”,但绝不是对两者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交互技术,让他们产生各种“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实现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以及“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必然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1]。将“互联网+”应用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将会更好地发挥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考核过程中的优化集成作用。
一、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从知网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少之又少。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高职院校对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上级主管部门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引导与支持等,是造成这一方面研究缺失的重要原因。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正式实施十年来,有些高职院校的体质健康测试器械居然从未进行过更新,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高职院校是在制约“互联网+”向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渗透。
二、“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认同感对“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移动互联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经实现,摄录像、二维码识别、Bluetooth以及各类APP等移动互联技术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对移动互联技术的认同感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甚至是依赖的程度,把学生对移动互联技术的认同和依赖转化为对学生学习、实践、评价、考核的认同,不仅顺应了“互联网+”的创新、改革需要,也可以为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作便利。
(二)教师归属感对“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或体育工作者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说体育工作在高职院校整体工作中的占位高低决定了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优劣。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或者事业缺乏归属感,就缺少了向心力、凝聚力,工作的热情、激情以及责任意识就会减少。从硬件配置、培训进修、经费保障、精神鼓励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扶持,是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者归属感的重要保证。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探索
无论是作为教学主管的学校还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教学客体的学生,注重实效都是“互联网+”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等主体改革的实效性分析
1.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或体育工作者自身素养的实效开发
高职院校应当鼓励体育教师或体育工作者,主动从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开发自身的职业素养。除了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Internet以及移动互联技术开发并储备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技能以外,学校也需要给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进修机会,让体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技能,使其在“互联网+”背景下,更高地提升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2]。比如,通过制作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教案和备课笔记,像微课程、微视频、在线课程等,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建設课程网站,实现体育课程学练指导在线上线下与学生的无缝衔接。
2.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潜能的深层挖掘
通过“翻转课堂”构建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3],以有效地挖掘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学练潜能。通过“在线课程”与情景互动牵引学生的学练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各种类似网络课堂的APP观看或收听在线课程,通过观感等直接刺激,实现对学生学练兴趣的广度牵引和深层挖掘。
(二)场地设备、校园环境等客体改革的实效性分析
在体育场馆和器械设备层面,学校加大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械的更新与投入,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的运动场地上来。在校园环境和运动氛围层面,高职院校加强校园环境的改善和运动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一个无形指挥棒的指挥下,爱上运动锻炼。
相关文献与调查显示,只有不到30%的高职院校学生会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女生的比例更低一些。他们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网络虚拟世界,占比最高的是网络游戏,其次是各种即时通讯、新闻浏览、购销和网购等。学校加大对体育场馆的投入,提供更新、更好、更多科学有效的场地和器械,再通过各类视频软件和即时通讯工具,把微课、微视频、在线课程等在学生中进行广泛传播并加以积极引导,就有可能在学生中间产生体育运动锻炼的“蝴蝶效应”,也就有可能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