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小宁
[摘 要] 人文素养对培养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起着很大的作用,而文言文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很好的途径,但因为文言文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强。因此,探索创新性的汉语文言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工匠精神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 键 词] 中职教学;文言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3-0172-01
中职生由于过于重视技术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学习,而当今的中职生因为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不高,特别是对文言文这种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因此,创新的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对中职的学生而言,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对他们的吸引力都是不同的,大多数学生都是不喜欢死气沉沉、墨守成规的教学。中职学生正值青年,崇尚的是活力与激情,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的神态描绘,老师可以让一位性格开朗、表演欲强的学生上台表演烛之武的神态,同时老师可以适当地拓展文中的趣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讲解一些关于烛之武的野史,比如烛之武下城的时候是夜缒而出,因为当时的城墙比较高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城门是无法打开的,所以要用小筐子用绳子把人给运下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野史,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这个文章的阅读兴趣。又或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趣味的文章表演,最好找一些人气高的开朗的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力度和课堂的效率,学生都喜欢活跃的气氛,虽然不用刻意去迎合学生,但是老师应尽量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
二、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需要学习文言文来提升
要想学做事,先要学做人。一个学生的性格和道德对学生的人格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文言文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博大,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可以学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谦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社会、对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又或者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让学生了解到将相和的千古绝唱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负荆请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以及敢于证书他人原谅的决心。但是,却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中职的学生基础差、上课对老师的
问题反应慢、上课不好好好听讲、不认真地配合老师,特别是老师在上课时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导致许多学生感觉课堂平和无趣。然而,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下,无论是学习比较好的优秀班级,还是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老师都能把课堂讲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知识,认识到了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同时老师也可以语言幽默一些,解除学生的疲劳,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文言文是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个大的方向,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捷径
泱泱华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我国的百家思想延续至今,他们的精华是千年来孕育而出的,是具有传承性的优秀文化。孔子的儒家思想延续至今,对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从小就学习的儒家经典,无不彰显着儒家文化的优秀。因此,教师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拥有对文化的自信力和感染力,他们便能了解到很多本所不知道的事情,比如,老师可以通过《过秦论》让学生了解秦朝的穷奢极欲,也让学生明白贪图富贵并且总是剥削人民的政权总是会灭亡的,让学生品读然秦以区区之地,却能够很完美地做到最终得到了万乘的势力,然后让八州都臣服于他,一直持续了百余年,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最后,却被一群匹夫引起的造反而毀掉了自己的百年基业,这就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句不仅仅是对秦国的感叹,更是对各朝各代的王朝穷奢极欲最后走向灭亡的总结。而《阿房宫赋》则和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让学生明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而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样如果让秦国善待以前六国的余弧,那么秦国就可以做到三世百世万世都为君主,谁还能让他灭亡呢。同时,让学生引发思考秦人不暇自哀,但如果后人不加思考那么同样会走向灭亡之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的视野放的更高更广,对学生走向工作后发挥工匠精神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不仅记述了历史,同时也点明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且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学方
法妥当,对学生的眼界也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红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新校园旬刊,2015(12):79.
[2]汪昌友.从积累走向内化与创新:2011年全国中考文言文试题引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1(8):69-71.